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善用個性差異 擴展事工領域
期數:2012/04
作者:李鴻影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對盤?他對我的看法老是有意見。」「和他話不投機半句多!」「為什麼都是愛神、愛教會、肯擺上的同工,但是每一次開會都吵得不可開交?」這是許多教會經常面臨的問題。嚴重者,甚至因意見不合而內耗。其實許多人際關係上的衝突,都導因於個性的差異。
 
四大類組 16種個性傾向
 
        為了讓教會牧者能幫助弟兄姊妹了解「個性─人格傾向」,進而接納不同個性所衍生出來的行為方式,減少因為個性差異而產生的衝突,「家庭社區發展中心」從1月至9月止,將連續在八個縣市舉辦「個性~人格傾向」研習會。台北場已於2月6日在新店活水泉靈糧堂舉行,由家庭社區發展中心主任王美媛主講,反應熱烈,總計有53所教會、85位教牧同工參加。而所有與會者在會前,都要先做「個性--人格傾向」的線上檢測,好在上課時拿到檢測結果,做進一步探討。
 
        研習課程介紹吳政弘牧師整理「梅爾.布里格個性差異指標」(MBTI: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、柯爾西氣質(The Keirsey & Johnson Temperament Sorter)為主,加上 Celebrate my Soul一書作者 Dr. Reginal Johnson上課講義綜合編製本個性引導表、及如何運用在教會服事團隊。個性傾向用四種氣質指標來衡量人的傾向:
 
1.個性是外向好動或內向好靜?

2.搜集資料時,是多使用五官觀察的官覺者,或是多用第六感想像力的直覺者?
 
3.做決定的方式,根據邏輯思考加以判斷,或根據心中的感覺與喜好?
 
4.生活方式,是喜歡有組織、有效率與計劃性活動,或喜歡逍遙、彈性與隨性的方式?
 
        由此四大類組完全相對指標,可以組合成16種個性傾向,而每一種個性傾向都有一個比較不容易溝通的相對類型。
 
        會中除了介紹基本概念的四大類組和16種個性傾向組合外,也介紹了「個性與聖經人物」、「個性與靈命培育」、「個性與生活運用」、「個性傾向與人際關係」、「個性傾向與團隊」、「個性與教會事工」等六項主題。
 
存心謙卑 看別人比自己強
 
        美媛主任表示,此種分類可以讓人更認識自己,接納自己的個性,因為個性是神的恩賜,聖經教導我們,「你們要彼此接納,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,使榮耀歸與神。」(羅馬書十五:7)「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,要照著神所分給個人的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」(羅馬書十二:3)「只要存心謙卑,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。」(腓力比書二:3)
 
        另外,也有助於了解他人與自己個性的差異,進而解答許多令人困惑的人際關係問題。這對教會團隊事奉非常重要,同工們可以藉由了解自己的強項與限制,讓團隊的溝通更協調,提升個人潛力與團隊合作力,以強化團隊的領導力與效率。
 
        美媛主任指出,個性與屬靈恩賜是一體兩面,沒有高下之分,放在對的位置就能發揮功能。但是不可諱言的,有些類型,如想像力豐富、屬未來思考的直覺型同工,由於是少數(僅佔25%),在官覺型(75%)的同工群中,就很容易被否定。這時如果再加上被要求順服,直覺型的多元思考與創意便消失了,這是很可惜的。
 
        一般教會習慣看同工個性的交集處(相同點),但要成就一個榮神益人的服事團隊卻要從彼此的差異中學習配搭。牧者要有一顆為父的心、謙卑的心,這樣才能看別人比自己強。團隊成員的個性聯集愈大,才會有更大的發展性。而因為看到同工的強項,進而將同工放在對的位置,做最好的搭配,也才能產生最高的效能。
 
各種類型 使事工更寬廣
 
        三重靈糧堂萬小運牧師與師母一同出席,他表示,過去也曾參加過類似課程,但此次資料更豐富。「個性傾向對團隊和諧影響很大。此次課程不同以往,過去多強調彼此個性的交集,但此次更看重團隊中的聯集,因為聯集可以使服事更具爆發力。」
 
        五結長老教會陳伯杰傳道表示,過去就發覺教會核心同工和自己的想法常南轅北轍,經檢測之後,兩人果真是相對類型。「上課後,我更了解彼此的強項,服事時有更多溝通,各人負責自己的強項,結果配搭起來效果非常好。」而師母曉蕾則表示,「現在我明白,牧會中會有許多挫折,是因為不明白人的個性有那麼多類型。一個團隊需要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人,事工才能更加寬廣。」
 
感謝同工 忍耐我這麼久
 
        此次地主新店活水泉靈糧堂共有11位牧者同工參加。在分享時,陳天建牧師一開口就說:「感謝同工忍耐我這麼久!」陳牧師個性外向隨性,而教會服事團隊,絕大多數是內向計畫型的個性。這樣的組合,讓牧者與同工都十分訝異。
 
        陳牧師與教會核心同工,大都是在台北靈糧堂東南牧區時就一起同工的。服事團隊7年前建立新店福音中心,4年前成立分堂。多位核心同工都跟陳牧師一起服事5~10年了。而其中現任聖工會主席、實習區區長姚嘉明,與牧師認識了15年。「可以說,我是看著他屬靈的身量長大的!」陳牧師打趣地說。
 
        陳牧師不太喜歡長篇大論,他說:「愈是重要的,講的愈少。如果想法未定型,我是不大會講出來的。我通常給大方向,施行細節就不一一擬定。」嘉明表示,由於團隊同工多屬計畫型,在規劃事工時都會期待牧者能說明構想與配套措施。此時嘉明便會扮演溝通者的角色,向陳牧師提問,釐清方向,讓計畫型的同工就手邊的資訊提出建議,再由嘉明整合溝通。
 
        嘉明是個思考、計畫、歸納分析很強的人。「身為聖工會主席,我的職責就是協助牧養。當陳牧師提出事工方向、議題時,我會提出問題,建議思考面向,並收集表達各組意見,寫email與陳牧師溝通,讓他有時間思考、決策,之後再當面溝通。」
 
寬廣牧者 讓事工更順暢
 
        自從研習會後,陳牧師發現,過去以為很熟的同工,在研討會中紛紛表示不是很了解牧師的想法,也很希望能與牧師溝通。因此陳牧師便開始了「咖啡時間」,每次和一至二位的同工喝咖啡,聊聊目前的狀況與需求。「藉著雙向溝通,可以讓同工有生命共同體的感受,減少疏離感。」
 
        面對同工團隊的差異性,嘉明認為這是正常的,所以如何建構一個溝通的模式很重要。「個性檢測」能讓牧者更完整了解同工的類型,而身為溝通協調者,嘉明覺得檢測後,他更成熟、坦然地表達意見。「活水泉靈糧堂有一位很寬廣的牧者,所以同工間可以彼此包容、體恤,事工也因而有更多面向的發展。」
 
        嘉明的妻子吳秀芬,是本會「家庭社區發展中心」的督導,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:「因著牧者為父的心,同工感受到牧師、師母的愛,而更願意彼此幫補。縱有磨擦,也願意彼此接納、互信、互補。一個教會有了愛的磐石後,才能夠一起往上建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