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翻轉吧教會:翻轉吧 主日禮拜
期數:2023/10
作者:資深教練 夏忠堅 牧師

一次,我到加州聖地牙哥一個退修會講道,回程經過洛杉磯。有位老友在週六請我吃飯,他問:「明天在哪講道?」我說:「沒人邀我明天講道。」他說:「明天我正好也不用講道。」(他可是名講員)我們兩個人高興得像明天要去遠足的孩子。他說:「明天,我帶你去好萊塢,參加一個美國人教會的崇拜。」

「行禮如儀」的主日禮拜

他興奮地描述說,這間教會每個主日禮拜的程序都不一樣,會配合該主日講道主題,設計一套聚會程序,默劇、短劇、新創作詩歌、朗讀聖經、舞蹈、參與式活動、節慶、禮儀等,不一而足。

原來這間教會有許多信徒都是好萊塢的編劇、導演、演員、特效、道具等專業從業人員,因此每個主日禮拜,都像是一場專業的劇場秀,但卻又充滿屬靈、敬虔的敬拜內涵。後來我因臨時有事無法前去,但對好萊塢的那間教會,至今仍心嚮往之。

當然,大多數教會信徒不會有太多藝術家、戲劇工作者、舞者、演員,更不易把每次主日聚會都變成屬靈的創意禮拜。所以大多數教會只能照著所屬教派的規範與一般教會的敬拜程序,中規中矩地進行主日禮拜。雖然名之為有「禮」有「拜」,但也許已成為「行禮如儀」、「徒具形式」、「有口無心」,卻不自知。

敬拜首重心靈與誠實

教會傳統的敬拜,是以「禮儀」與「圖像」為導引。禮儀與圖像在設定之初,當然是為幫助人以虔敬的心敬拜上帝。特別是中古時代的教會,信徒大多數是文盲, 不可能用拉丁文參與彌撒敬拜。而禮儀與圖像可以讓敬拜上帝具象化,幫助信徒體會上帝的臨在,以虔敬的心敬拜上帝。即使到現代,對部分信徒來說,禮儀與圖像也較能幫助他們體會上帝的臨在,進而以虔敬的心敬拜上帝。這是不爭的事實。然而遺憾的是,已習慣於現代音樂「敬拜讚美」模式的信徒,無意中卻常輕看禮儀與圖像的敬拜模式。

當然,我們也不諱言,當人們對禮儀與圖像的敬拜模式習以為常後,久而久之,「徒具形式」、「有口無心」、「舉香隨拜」,就無法避免了。甚至把圖像變成偶像崇拜,也是必然會有的墮落。教會與信徒對於禮儀、圖像的堅持(或綑綁),是相當驚人的。因此在教會歷史中,就曾發生長達百年的「反圖像之爭」(主後717-843 年),以及17-18 世紀天主教傳入中國與亞洲的禮儀之爭。

然而,「敬拜讚美」也未必優於禮儀圖像!「敬拜讚美」久而久之,也可能落入徒有節奏、激情、敬拜膚淺化,缺乏心靈與誠實的敬拜,而不自覺。

耶穌教導我們:「時候將到,你們拜父,也不在這山上,也不在耶路撒冷。時候將到,如今就是了,那真正拜父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。」(約四:21、23)顯然,敬拜的形式不必拘泥於傳統的程序禮儀或圖像,乃在於心靈和誠實。

同時擁有鐘擺兩端

司徒德(John Scott)在《平衡的基督教》(Balanced Christianity) 一書中說,基督教歷史常像鐘擺一樣左右搖擺。平衡不是站在中間,那是鄉愿;平衡是我要同時擁有鐘擺的兩端。

如果以上述的例子來說,好萊塢那間教會的主日禮拜,就像在鐘擺的極左。而禮儀與圖像模式的敬拜,則像是鐘擺的極右。教會可以有一個翻轉,就是同時擁有這兩者!

在主日禮拜中,我們可以有「嚴肅會」,以靜默、哭泣、認罪悔改、撰寫禱文、聆聽聖靈、宣告赦免…,來敬拜上帝。我們也可以有「感恩節慶」,以擊鼓、跳舞、頌詞、吟唱…,來讚美上帝。在「受難、復活、待降、聖誕」節期,可以有短劇、清唱劇、圖像、禮儀、愛筵…,來紀念、敬拜。

每年進行主日敬拜訓練

即使在多數主日,我們仍然沿用制式的禮拜程序,但教會每年至少要有一個主日來進行敬拜的訓練。也當讓信徒知道,在「默禱奏樂」時,個人在心靈裡要怎樣迎見上帝;唱詩時要怎樣用心靈敬拜; 禱告要怎麼同心禱祈; 同誦「信仰告白」時,要如何以堅定告白來榮耀上帝;讀「啟應文」時,要如何聆聽上帝對教會、對個人說話;「聽道」時有要如何領受、如何回應。「奉獻」時,要如何獻上生命;「報告」時,要如何關注教會、愛教會、參與教會;「祝禱」時,要如何領受上帝賜福與差遣。

這些程序如果不常常提醒, 主日禮拜就很容易成為行禮如儀、有口無心的宗教生活習慣。

其實,若把教會中的禱告會、小組聚會、主日禮拜,合併成一個「禮拜聚會」,也可以成為:「週三禮拜」、「週五禮拜」、「週六禮拜」、「主日禮拜」。這或許更適合現代信徒的生活,但這是另一個議題了,以後我們可以再專文探討。

翻轉吧,教會!翻轉吧,敬拜禮儀!讓教會真正成為以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、榮耀上帝的群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