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翻轉吧教會:翻轉聖餐桌來經歷神
期數:2023/09
作者:教會發展中心主任 陶牧群 牧師

近我和幾位朋友一起籌畫「漢語聖經出版社」陳新鳳牧師的退休感恩禮拜。新鳳牧師一直以打破框架、隨意又創新的風格聞名。她特別希望在她退休感恩禮拜的流程中,加入一個聖餐的儀式。我隨即想到的, 是把聖餐餅和杯裝在一起的「即時包」,方便、快速,價格也不貴。但是新鳳牧師覺得這樣不環保,她說:「乾脆就一杯到底,直接請來賓用一般喝水、咖啡或裝飲料的杯子,再自己準備葡萄汁、烙餅,這樣才有環保概念!」果然,新鳳牧師又打破框架了。

口吐「耶穌之血」

照著耶穌時代的習慣,聖餐中「喝這杯」的模式,是一個大杯,然後一人傳一人,每人都喝一口。這樣傳到最後一個人,當然是「五味雜陳」。在歐洲或美國鄉鎮,這樣的模式或許還存在,但在現代基督教會,多半是一人領取一個小塑膠杯,裝著「耶穌寶血」一起領用。

記得我第一次參加華神的新生禮拜, 大家一起領用聖餐杯時, 禮堂另一端有位姊妹突然把口裡的「耶穌之血」噴了出來,濺到前座同學的頭!神學院可能為了讓大家更還原聖經,特別使用葡萄酒放入聖餐杯,而不是一般慣用的葡萄汁。而這位長期習慣在教會喝「葡萄汁」的姊妹的反應,反將神聖莊嚴的新生禮拜變成一場有趣的神學反思。

聖餅怎可變廚餘?!

還記得在前年新冠疫情3級警戒中,全台教會都被迫關閉實體聚會。有些教會請小組長將「聖餐即食包」寄發給小組員們,好在線上主日直播中,一起即時領用。也有教會直接請弟兄姊妹自備葡萄汁與沒發酵的餅乾,自己在家領用。我教會中教授「教會禮儀學」的老師,是相當看重儀式背後意義的信義會牧師。對他來說,每一個禮儀:聖餐、受洗,甚至是嬰兒洗、堅信禮等,其背後都有神學意義,次序、動作均不可隨意更動。

偏偏我第一年在信義會實習,在第一次處理聖餐剩下來的餅時,因為還是個菜鳥,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辦,就直接把聖餅的屑渣倒進廚餘桶裡。這下可把我的實習督導嚇到差點心臟病發:「菜鳥神學生竟然把耶穌的聖體當作廚餘!」

從此之後,我更學習看重所有聖禮。但我也發現很多儀式,一旦變成習慣後,都可能喪失其神聖性。我第二個實習教會的牧師,相對於禮儀的聖經基礎,或神學意涵,則更看重「人」。他在意的,是參與儀式的人在儀式中,是否經歷神?有無被聖靈感動?

人重要,還是儀式重要?

「主被賣的那夜…」同樣的經文,配上讚美之泉的聖餐專用詩歌《救贖的恩典》,花15分鐘認罪禱告、一起領用,不管是線上,還是實體聚會的現場,都能讓領受者感受到主更深的賜福。

但是,如果這樣的儀式並沒有讓上帝的百姓經歷到救贖恩典,沒有讓人觸摸到上帝,那麼這個「聖禮」的「神聖性」,可能只剩下理性的認知,而無法觸摸到人的靈。

以下5點建議,希望能讓會眾經歷不一樣的聖餐禮儀:

1.改變既有元素:變化詩歌、聖餐的順序,甚至經文、器具、內容物(換成葡萄酒時,請注意提醒,並告知未成年人,以免當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不是儀式,而是尷尬)。

2.走到聖壇前:讓聖餐禮儀的領受者,走出座位到台前,跪在聖壇(講台)前領受聖餐,好讓長執與同工一個一個服事他們。

3.使經文和禱告與聖餐更融入:聖餐不應只是程序,而應被視為是「福音的核心」。耶穌把自己擘開、流出寶血,因此聖餐禮不見得一定要在聚會快結束時,或提前進行,也可以在講道中配合經文和禱告,直接進入聖餐禮的程序,使人印象更為深刻。

4.身歷其境:何不直接演出一場「最後的晚餐」?聖餐不只是耶穌所教導的儀式,在福音書中,耶穌進行聖餐的場景,是相當生活化的。這不也比哥林多前書的讀誦更真實?

5.故事分享:
與其用神學講解聖餐的意義,不如用故事來分享。我喜愛各宗派對聖餐的神學論述,在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教會歷史發展,所精萃出來對聖餐的不同論述,真的很讓我興奮!但是這樣的神學論述,對大多數會眾來說,相對陌生。因此分享一個關於耶穌如何為我們擘開、為我們流血、如何立約,以至於我們能連於一體、成為「教會」的故事,會不會比解釋「化質說」、「象徵說」等神學概念,更能讓人經歷到耶穌與祂的十字架呢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