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家庭饒恕與和解—談年長者與中年子女關係
期數:2023/06
作者:社服部主任 張怡玫 ; 圖 編輯部

國發會推估,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 20%!而據勞動部2016年統計,在台灣1,153萬勞動人口中,約231萬人為失能或失智家人照顧所影響(即每5人中就有1人受影響)。每年約17.8 萬人因照顧,而必須減少工時、請假,或彈性調整;每年約13.3萬人因照顧而必須離職。

由上述看來,如何讓長者能「老有所終」、 中年子女能妥善照顧年老父母,以及兩者間的相處問題,已成為台灣家庭迫在眉睫的挑戰!

讓人生達到三贏

人生進入中年期(指 40-64 歲後),就變成「家庭三明治」中間層。既要忙碌事業、經營婚姻, 還要照顧父母與子女,同時承受三代間的壓力與責任。而進入老年期(指 65 歲以上)後,就邁入人生的最後階段,如何讓自己「人生無憾、安然終老」,就變成終極目標。

在艾瑞克森(E.H.Erikson)的發展理論中, 步入中年的子女,若能適度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,將其有限的時間、精力,投注在真正關心的人事物或活動中,便能發展出「關懷」的能力,進而讓人生擁有充滿意義的幸福感。

人在邁入老年,若能在生命整體的回顧與妥協中,發展出「智慧」 (了解與接受對過去生命事件所做的決定),則雖然仍無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老化與死亡感到無助,但卻能更坦然地接受逐漸衰老的事實,同時肯定過去、接納現在、持續向前邁進, 最終達到「三贏」的局面。

當中年子女與老年父母擦出火花時,如何轉換彼此的角色、定位,再次調整對彼此的期待和相處模式,是年長者家庭能否順利、和諧相處的重要課題。

我的母親手記

2015 年有部電影《我的母親手記》,全片改編自日本文壇大師井上靖的半自傳小說。鏡頭開始於大雨滂沱中,一位被家人獨自留在日本生活的少年,目送母親和妹妹隨同父親前往台灣。少年一直認為自己被母親遺棄了,即便多年後他已成為知名作家,仍對母親的「拋棄」無法釋懷。然而對母親而言,當年狠心的「拋棄」,實則背負無奈的歷史背景和難以言喻的家庭問題。

在父親過世、母親失智後,中年的主角正面對青春期的女兒準備展開新生活。夾在二代間無所適從的他,這時才慢慢理解母親當年「拋棄」他的不得已,進而逐漸改變對人、事、回憶的想法與態度。

用饒恕彼此和解

雖然劇情看似流水帳似地平鋪直敘,但在幾個段落之間,卻有著細膩、微妙的連結-以為自己被母親拋棄的少年,孤單地在操場書寫著哀傷與思念。對應著失智後的老母親不斷出走找尋兒子的片段,正突顯了母子的心意一直緊密地連結著, 只是一切均深深地埋藏在對彼此的思念與歉意之中。

年輕母親在離開兒子時,內心紛擾與難過, 對比中年兒子在海邊找到走失的母親。當兒子看著母親不斷在海灘上來回走著,害怕不斷湧上的海水, 卻又不斷地嘗試著前進,口中喃喃自語:「我想再見兒子一面。」而在兒子對老母親說:「讓我背妳走。」當下,親子間愛的暖流化解了長久積壓在心中的怨。

接著畫面轉換,老母親與兒子在窗邊吃東西。 老母親臉上平靜滿足、和諧的神情,意謂著她扛了 一輩子的偌大悔恨與歉意,在和解後終於卸下。 這個場景呈現了親子間在理解後的「饒恕」,讓劍拔弩張的關係「和解」了!也讓老母親在離世前不留下任何遺憾。

讓彼此成為祝福

「饒恕」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功課,因為需要放下緊抓手中累積已久的埋怨、恐懼、苦毒…,這是人終其一生都要學習的生命課題。尤其對已年過半百、堅毅百忍的中年人來說,更是難事!感謝上帝,祂的恩典給了人們一條希望之索。以弗所書 四:31-32:「一切苦毒、惱恨、忿怒、嚷鬧、毀謗, 並一切的惡毒(或譯:陰毒),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; 並要以恩慈相待,存憐憫的心,彼此饒恕,正如 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。」

家,是溫暖的避風港,但也可能是傷心所在。 因為愛得深,所以感受到的傷害也多。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,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子女,不是嗎? 求主幫助我們,定睛在耶穌基督的十架上。在基督完全的愛中,了解自己的有限,學習接納父母與子女,進而彼此饒恕,好讓親子間得著全然的 「和解」。讓翻轉後的親子關係,成為彼此一生美好的祝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