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滿足需要 因應想要
期數:2017/02
作者:尹隱
傳道人的經濟往往不夠寬裕, 常常也影響了子女。現代人誘惑大, 連小學生都會比較誰的3C產品好。在我的童年裡,同學間的相互比較,充其量只是公主鉛筆盒、名牌球鞋、進口書包。但這年頭的孩子,卻是在比較電腦、iPhone、Apple Watch …。
 
女兒慢慢發現自己與很多家境好的同學有所不同了,因此我最近常被問:「什麼時候我們也可以出國去玩?」「我的聖誕禮物可以是那條珍珠手鍊嗎?」「我們哪天也可以坐遊艇嗎?」童言無忌的大哉問背後,其實反應出來的,是更多小滿足的缺乏,像是「可以吃優格冰淇淋嗎?」「可以吃迴轉壽司嗎? 」「可以學機器人課程嗎?」「腿好酸喔,可以坐計程車嗎?」
 
有錢就能擁有一切?
 
我不喜歡用「那很貴耶」、「那要花錢」或「沒錢」來塘塞小孩。即便那都是事實,但我不願在孩子心中,塑造一個有錢就能擁有一切的世界觀。我之所以這樣做, 倒不是自命清高地想用「有錢人都不快樂」來自我催眠,而是出於一個非常務實的理由: 一旦把所有不滿足的原因都歸諸到錢上, 孩子下一個會問的問題可能就是:「那要怎樣才能賺更多錢?」他們一生的職志,就自然會變成「賺大錢」。當我們把孩子推到「錢」上,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地去解決錢的問題。如果讓他們從小就盯著「錢」看,那成為「錢奴」,也只是遲早的事了。
 
我曾在國外短期寄宿在一位牧師家,當時他們的大兒子正在讀大學,學校功課需要大量倚賴電腦來完成,但家裡卻沒電腦。於是我最常聽到他們家的對話是:「媽,我需要一台電腦。」母親回答:「去用學校圖書館的電腦啊!」後來我才知道,學校圖書館的電腦只供查詢學校圖書用,根本沒有寫作業需要的軟體。師母與他兒子間近乎雞同鴨講的溝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發生,後來孩子也漸漸放棄溝通了。多年後我才輾轉得知,那孩子後來就背著父母自動退學了,而且退學後一年,才讓父母知情。如今我也是個師母,我的孩子也一樣沒自己的電腦。上個月她需要做一個小組報告,同組同學擺明不願到我們家一起做報告, 只因為我女兒沒電腦, 家裡也沒有彩色列表機。突然, 我能夠體會那位師母的辛酸, 也明白當時那孩子的無奈了。
 
幸運的是,我的孩子願意跟我敞開她在同儕壓力中的困窘。後來我聯絡同學父母,說服他們讓小組到我家討論。他們可以用我的電腦,我也將監督他們蒐集資料和研究過程。只要研究的最終結果,能用他們家的「雷射彩色印表機」列印出來即可。最後女兒這組的報告得了滿堂彩,同學父母對我感激涕零,因為知道內容泰半是我「監督」出來的,他們家只要付出「設備」就好了。

需要VS.想要
 
女兒從此注意力不再集中在「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彩色雷射列表機」上,反而羨慕媽媽為什麼懂這麼多?這麼會找資料?她突然體會到,做報告真正難的,不是有沒有高級列表機,而是做出「好內容」,而這正是我期盼女兒能明白的道理。
 
現在當孩子告訴我他們想要的東西時, 我都會先問: 「那是你需要的嗎? 」「為什麼需要?」若最終我也認同那真是他們的需要,就會私下問他們的爸爸, 有可能放入未來的預算裡嗎?如果完全不可能,我就會鼓勵孩子:「繼續禱告,有一天當上帝也認為你需要這東西時,祂就會給你!」
 
在美式教育文化中,時常刻意區隔What doyou need ? 與What do you want?我們做父母的,有責任滿足孩子「需要」的層面,但如何因應他們「想要」的層面,就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信心了。
 
我的方法未必最好,但我知道除了「沒錢」外,一定還有更有智慧的回答方式。至少當下的我們,可以成為有信、有望、有愛的榜樣來陪伴孩子,直到那讓麻雀也不缺衣少食的上帝,照著祂所應許的豐盛,將一切日用所需的,賞賜給祂的兒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