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阿拉伯的耶穌 (二) : 駱駝與會客廳
期數:2021/05
作者:作者:安德魯.湯普森 Andrew Thompson 譯:陳文安 / 翻譯小組

駱駝穿過針的眼,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。-馬可福音十:25

否認我的蹟象而加以藐視者,所有的天門必不為他們而開放,他們不得入樂園,直到纜繩能穿過針眼。我要這樣報酬犯罪者。-可蘭經七:40

難道他們不觀察嗎?駱駝是怎樣造成的?-可蘭經八十八:17

很難想像會有駱駝選美比賽。在來到海灣前,我從沒聽說過,但真的有!從駱駝選美,可以看見阿拉伯人對「沙漠之舟」的深厚感情。駱駝不僅讓他們賞心悅目,也是生存在惡劣沙漠環境中,不可或缺的。

駱駝是一種有趣的動物,牠們對沙漠的適應力特別強。不會喘氣或流汗,體內就像裝了自動調溫系統,能根據外面的氣溫自動調節體溫,減少水分消耗,沒有其他動物能做到這點。駝毛是非常有效的隔熱材料,雖然外界溫度可能高達攝氏70 度,但其皮膚溫度卻比之低30 度。而只要剪掉駝毛,就會使其水分流失增加50%。

在飲食方面,駱駝的消化系統很能適應沙漠中的抗旱植物。著名的阿聯酋學者艾哈邁德‧ 阿爾‧曼索里(Ahmed Al Mansoori)就曾對駱駝能如此適應沙漠環境感到驚訝:

牠高度靈活的上唇分開成兩半,這使得牠能夠吃粗糙多刺的灌木,而不傷害口腔內膜。牠的下唇是懸掛著的,不用舌頭的幫助,也可以收集食物,因此不會失去水分。駱駝不經充分咀嚼,就吞嚥入胃,然後將未消化的食物倒流,再反芻。駱駝的食物要經過四個胃腔,來來回回地推送,這些胃腔從看似不可能的食物中汲取營養,而且幾乎沒有浪費。這種動物的糞便非常乾燥,能作烹炊之用。

最早提到駱駝的文學是聖經。在創世記中,我們讀到亞伯拉罕到埃及時,法老王厚待他,而給了他許多駱駝。後來亞伯拉罕也讓他的僕人騎駱駝去尋找兒媳,而在雅各和約瑟的故事中,牠也佔有一席之地。駱駝也經常被用於戰爭。利未記的祭司條例中,禁止敬拜者吃駱駝,因為「牠們沒有分蹄」(利未記十一:4)。曼索里對聖經中的駱駝,做了如下的描繪:

在舊約中,駱駝大多數是在與「東方人民」或「阿拉伯人」有關的場合中被提及,尤其出現在示巴女王和約伯的記載中。約伯死的時候,有3 千頭駱駝。歷代志上五章記載了在一次突襲中,就有5 萬頭駱駝被掠奪。

對初到阿拉伯的人,駱駝最引人注目的,就是牠的體型。當一個人坐在成年駱駝的背上時,地面似乎離他非常遙遠。駱駝不僅是載人的代步工具,也是能馱重物的役畜。從飲用的水到市場上的貨物,都得用牠來運輸。滿載的駱駝可佔據一個很大的空間,所以要駱駝穿過針眼,在那些知道牠有多龐大的聽眾腦中,當然覺得荒謬可笑。

在馬可福音第十章17 至27 節中,我們讀到一個富有的少年官來見耶穌。他用「良善的老師」來尊稱耶穌,想恭維耶穌。在中東文化中,這個少年官可能也期望耶穌以同樣的態度來回應他。

但耶穌沒有用對等的詞藻來回應他,這在當時是會被視為粗魯和無理的。耶穌沒有隨波逐流,沒有恭維這個年輕人,反而向他提出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:「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?除了神一位之外,再沒有良善的。」

然後耶穌就說了「駱駝穿過針眼」的比喻。從字面上看,耶穌是在對這個富有的少年官說,他不可能進神的國。你幾乎可以想像耶穌的門徒們在捶胸頓足,因耶穌竟斥退了一個可能對他們很有幫助的人。他有錢有勢,任何組織都會想跟這樣的人建立關係。相反地,耶穌幾乎是在侮辱他,事實上是在宣告他將一事無成。

多年來,評論家們試圖尋找其他解釋,來淡化這句話,希望挽回耶穌的嚴厲回應。畢竟,教會領袖們都不想讓有錢有勢的人覺得耶穌對他們有偏見!

下面試著提出一些解釋,來為這句話留點餘地,或許能給那些有錢有勢的人,帶來一些盼望。

 

「駱駝」,不是駱駝

在這個比喻中,「駱駝」一詞,並不是指馱重物的牲畜,而是指一根「細繩子」。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詮釋,主要是跟新約希臘文中這個字的母音改變有關。肯尼斯.貝利 (Kenneth Bailey) 解釋道:

如果我們不讀作「卡米隆」(kamilon),而是讀作「卡梅隆」(kamilon)(正如一些古代手稿所記載的),則耶穌所說的,並不是指一種四條腿的大動物,而是一根繩子。因此,如果你想像有一根細繩,和一枚針孔夠大的針,則繩子穿要過這針,雖然會有點難度,但並不是絕不可能。言下之意是,一個富人進入神的國,還是可能的。

然而,這一詮釋卻被否定了,因為它不僅缺乏說服力,而且草率。早在11 世紀,阿拉伯解經家伊本‧阿爾‧塔伊布(Ibn Al Tayyib) 即駁斥這種說法:

有人說,「駱駝」這個詞,在文中意思是一根繩子;另有些人認為,這是一根支撐屋頂基座的大樑;還有人認為,這是指眾所周知的動物,而這才是正確的說法。

 

「針眼」,是一扇門

有一種說法是,「針眼」是指又大又重的大門中的小門,是大庭院或城牆的出入口。通常,雙扇大門中的閂非常沉重,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把橫木除去,打開城門。因此,平常都只會開小門,讓步行者出入。這種說法是,若駱駝滿載貨物,就從敞開的大門進出。但若卸下貨物,體積沒那麼大了,則也可能從小門出入,無需打開大門。

法拉(F.W.Farrar) 引用了一封私人信件,說明某旅行者於1835 年在中東旅行時,確實發現一扇叫「針眼」的門。但貝利(Bailey) 和謝樂(Scherer)則完全否定這個說法,他們都是中東的長期居民,從來沒聽說過,裝在大門上的小門被稱為「針眼」。

另一種說法是,「針眼」是指耶路撒冷城牆的一個小入口。當城門關閉時,遲來者可以從這個小入口進出。如果他們帶著牲畜同行,那就得費力地先將貨物卸下,才能幫牠們擠過針眼。問題是,沒有任何考古證據顯示,耶路撒冷城牆有這樣的小入口。

因此,不可避免的結論是,耶穌真的是指牲畜駱駝要穿過針的眼。這是一個比喻,表示要這麼做是完全不可能的。一隻巨大的牲畜當然不可能穿過針眼,同樣地,富人也不能僅僅因為他們的財富,而能進入神的國。

這個比喻對一般中東人而言,是不易接受的。在中東,有一個簡單的測試,可以說明一個人是否在神的眼中得蒙悅納;證據就在於他是否健康、富有,和昌盛。正如貝利所說,當時人的心態是:

富人能夠建造清真寺、捐贈孤兒院、向窮人施捨、修繕殿宇,並資助許多其他有價值的事。所以若人要靠行善才能得救,那富人當然就比較容易得救了!只是耶穌說,人不能單靠善行進入天國,而一般平民百姓又沒有錢財去行善,那這樣誰能得救呢?

當時聽耶穌講道的人總以為,人愈富足,就愈公義,因為神會獎賞好人的行為。然而耶穌卻對那少年官說:「不要倚靠錢財。」在神眼中,我們的財物毫無意義。相反地,祂看重的是「痛悔和謙卑」的心(詩五十一篇)。

最驚訝的是,使徒彼得最後說:「看哪,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了。」(可十:28)但耶穌卻回應他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:人為我和福音,撇下房屋,或是弟兄、姊妹、父母、兒女、田地。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。」( 可十:29-30)

耶穌對彼得的回應之所以令人驚訝,在於中東人把對家族和財產的忠誠,視為首要責任,但耶穌卻有不同的看法,以致讓他們感受到壓力。耶穌的教導直接挑戰這些忠誠。貝利(Bailey) 解釋:

 「撇下房屋」在耶穌清單上的第一項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然後,家庭成員在接下來的五項佔了四項,這就顯明了新舊約對順服的不同看法。

在舊約中,百姓被告誡不要偷別人的財產;而在新約,卻可能要把財產拋諸腦後。在舊約中,百姓被告知要遠離鄰居的妻子;而在新約,門徒卻可能需要離開自己的妻子。在舊約中,應當孝敬父母,這點人們當然能理解,意思是( 如今仍是) 待在家裡照顧他們,直到他們死去,並將他們體面地埋葬;但在新約中,門徒則可能不得不離開他們,以回應更高的忠誠。耶穌的回應,在我們中東的語境裡,實在無法理解。任何中東人,都需要考慮比個人生活更重要的兩種不容置疑的忠誠,也就是家族和部族。而當耶穌把這兩件事都列在同一個清單上,然後要求用忠誠來取代這兩件事時,祂所要求的,對一個受傳統文化制約的中東人來說,是不可能接受的。

保守的海灣阿拉伯人,同樣會對這種教導感到震驚,因為對家族和部族忠誠,是支配他們行為的主要價值觀。他們的反應,就像耶穌最初的那些中東聽眾一樣震驚:「這是不可能的!」 

 



耶穌見所請的客揀擇首位,就用比喻對他們說: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,不要坐在首位上,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被他請來;那請你們的人前來對你說:讓座給這一位罷!你就羞羞慚慚的退到末位上去了。你被請的時候,就去坐在末位上,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:朋友,請上坐。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。因為,凡自高的,必降為卑,自卑的,必升為高。

-路加福音十四:7-11


許多傳統的阿拉伯家庭,都有一個專為接待客人而設的會客廳。這通常位於房子的前面,並有一個獨立的入口,這樣男性訪客才不會打擾到屋裡的婦女。這種會客廳,阿拉伯文叫「Majlis」,是讓人們聚在一起討論時事,或單純聊八卦殺時間的地方。

一旦進入會客廳,慣例是先問候主人。他通常坐在離門最遠的正廳中間。當你走近主人時,他會站起來,所有的賓客也會一起站起來。在和主人打過招呼後,你要繞著房間與所有賓客握手。如果這是一個大的會客廳,聚集了一百多人,那可要花上很長的時間。隨著絡繹不絕的賓客,你會覺得自己好像大部分時間都站著,等著與另一位在廳裡來回走動的賓客握手。

 

窘 境

這個儀式的為難之處在於,與大家打招呼後,你得知道該坐到哪裡。通常有一種心照不宣的原則,來決定座位的安排。原則很簡單,你對主人愈重要,就可以坐得離他愈近。這不僅僅是有關社會地位的問題,雖然我注意到,在更正式的場合,阿拉伯人很快就會根據地位,來安排他們的座位。一般會安排賓客坐在離主人較近的地方,以示對賓客的尊重。謙遜的阿拉伯人會費盡心思,確保重要的賓客坐在離主人最近的座位。因此,若之後有更重要的賓客來時,就要大調動了。

有時很明顯,如果有一個比主人地位更高的人來了,那麼,為了顯示尊重,主人會走向前,在廳中央迎接他,再陪他到他該坐的座位上,以確保他會坐在自己的左邊或右邊。一般來說,右邊表示賓客有更高的地位與禮遇(這總讓我想到尼西亞信經,它把耶穌描述為「坐在父神的右邊」)。

那麼,如果沒有指示你當坐的位子時,那該怎麼辦?賓客通常都渴望與主人有一些互動,而能與他交談的最簡單方法,就是坐得離他近一點。然而,這可能意味著你取代了主人真正想要交談的人。這就是為難之處!在化解這一窘境上,耶穌在路加福音十四:7-11 所說的話,實在是明智之至。

在耶穌時代(如今仍是),巴勒斯坦的鄉村地區也有類似的作法。地位最低的人坐在門邊,而地位較高的長輩,則坐在中間。當賓客被要求坐在靠近門邊時,這明顯是將他降卑。當然,對大多數人而言,這或許只是會客廳中賓客地位的些許起伏。當你和主人說過話,而他又想和其他新來的人談話時,你就可靜靜走開。你應該為你已經與主人談過話了,而感到滿足。但若有人覺得被輕視,或認為自己應該坐到上位,而卻沒有被邀請,那問題就來了。我見過這種景況。我承認,如果有賓客明顯妄自尊大,或冒昧輕率,那麼當他被要求調整自以為是的身份時,我會覺得他被這樣對待,也是理所當然的。

 

化解窘境

在這樣的文化中,你社會地位的標誌之一,竟然可以從你所坐的位子來顯明,那儘管多麼無意,被羞辱的可能性還是很大。耶穌給祂的中東聽眾的建議很簡單,並充份反映現實。

耶穌教導我們,要辭尊居卑,永遠靠門而坐。祂的邏輯是無可挑剔的。如果你的地位真的比較高,那主人一定會注意到你,並請你坐到上位,讓你得著禮遇,「提升」到其他賓客之上。

所以,按照耶穌的建議,我會朝門口走去,然後聽主人一直叫我的名字,並請我坐到上位。如果沒聽到我的名字,那我就乖乖地坐到門邊,接受自己在主人眼中的位份。

造訪會客廳,是外僑所能從事的最有趣的活動之一。你所遇到的人會讓你驚喜,那也是學習文化和歷史的好去處。這些年來,我見過藝術家、詩人、流行歌手、政治家、商界領袖、體育選手、國家元首,和王室成員。然而,對於那些初訪會客廳的人來說,每次都會面臨的窘境,仍然還是:「我該坐哪裡?」

耶穌的教導蘊含著無限的智慧,敏銳的聽眾就能體會得到。從表面上看,這個故事似乎給了一個很好的建議,化解拜訪時該坐在何處的尷尬。謙卑一點,你就會受到尊敬。這也就是說,如果你被認為是配得的話。否則,你就會冒著在客人面前丟臉的風險,而這真的不會讓你好受。耶穌如此總結祂的教訓:「凡自高的,必降為卑;自卑的,必升為高。」不過還有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層面。

與這一盛宴故事密切相關的,是關於婚宴的重要比喻,我們會在下一章提到。

 

本文出處:《阿拉伯的耶穌》:<第一章> 家族、榮譽、待客:駱駝、會客廳,2020年12月,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