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脈動:改變生命的大事業
期數:2023/03
作者:夏昊霝 牧師

地時間2月6日凌晨4時17分35秒,土耳其南部與敘利亞北部邊界的周邊地區,發生了規模7.8的強烈地震。之後三天內790次的大小餘震中,甚至包含了規模與921地震相當的7.7級餘震。「土耳其地震」一詞,立刻就在台灣竄上了Google 搜尋趨勢排行榜頂端。

住在地震好發區的台灣人,總是對全球同受地震災害影響的事件,加倍關注、高度共情。這樣的台灣人情味,從瞬間湧入的大量捐款、賑災物資,到政府迅速派出第一線救災人員前往協助土耳其救援的過程中,就可見一斑。

對需要的人伸出援手,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美好天性。但在高度共情的催動下,我們曾否「深思」到底用什麼方法伸出援手,才能為受助者創造長期又可持續的最大利益。矛盾的是,在令人深覺刻不容緩的救災急迫感中,我們最欠缺的,往往就是「熟慮」。

善解人意?

許多人聽新聞報導說,當地天冷需要冬衣,就立即慷慨熱情地捐贈了各種適用於台灣的禦寒衣物,殊不知兩地氣候差異,禦寒衣物的需求也截然不同!同時,因為多數人都缺乏跨國救災經驗,而不知道直接運送物資從台灣遠渡重洋進入海外災區,對當地災民往往不是最即時的幫助;而從距離當地最近的地區直接購買當地所需物資送入災區,才是既即時又切合需要的選擇,同時還可活化災區周邊經濟,讓災民得到長期可持續的災後重建契機。

那,我們捐錢吧!可是土敘邊境本就動盪不安,甚至貪污腐敗時有所聞,該如何讓善款得以被善用,頓時成了國際難題。更重要的是,原本就比救災更難的災後重建,又該如何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順利進行?這些巨大挑戰,都不是捐了物資、丟了錢,就可以輕鬆了事的。

每個災害都有其特殊性,若不考慮這些龐雜因素,並從中找出最佳解決方案,那我們單純出於善意的熱情,往往很容易就會變成「自以為是的善解人意」。台灣年輕人之間常開玩笑說:「有一種冷叫『媽媽覺得你冷』」,所描述的就是這種讓人不知如何回應,卻又無法否定其善意的「善解人意」。

以「生命品質」為本

震災發生的瞬間總是強烈而短暫,但災後重建的歷程,卻總是平淡而漫長。救助震災,除了在第一時間搶救更多受困災民外,更應該思考如何長期幫助災民進行生活與心靈重建。換句話說,救災是一個需要「以人的生命品質為本」來思考,並且必然曠日廢時的挑戰。以台灣的921 地震災後重建為例, 當絕大多數救災團體陸續退場後,基督教救助協會協同台灣的眾教會,卻持續在災區進行生活重建長達3 年。如今20 多年過去了,依然有許多教會留在當地,持續服務鄉里。為什麼只有基督教的慈惠團體與教會,願意埋身災區?難道基督徒不懂效率與投資報酬率嗎?

其實基督徒不笨也不傻,但我們看效率的方式與眾不同!當世人追求如何用最低成本、最短時間,產出最大成效時,耶穌卻活出了「逆流的典範」。世人追求低成本,祂卻付出極高代價,創造主竟被釘十字架;世人追求短時間完成,祂卻歷經2000 年,至今依然等候我們回家;世人追求最大成效,祂為人釘死的成效卻無法預估,反而要看我們這些罪人願不願意相信接受祂。

這個成本極高、耗時長遠、成效難測的典範,卻正是約翰福音3 章16 節中所描述的「愛」。或許世人看不懂,甚至嗤笑,但這卻是歷代基督徒與教會,願意埋身動盪不安,持續彼此相愛,為世界帶來轉化的力量源頭。

這是改變生命的大事業

試問,為什麼耶穌要用這種普遍被現代人視為沒效率的方式,來「拯救世人」呢?難到祂不能直接在自己的寶座上發命令,就叫所有人都得救嗎?這樣成本豈不更低、時間豈不更快、成效豈不更大?當然!如果神救贖的工作只是把人從災區的土堆中拉出來,給沒有冬衣的人冬衣,那麼直接把物資送進去,伸手拉人一把,就是最好的途徑。但耶穌更看重的是改善困苦人的生命品質!祂說:「我來是要叫人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。」於是祂親自來到世上,陪伴困苦人;依照他們的不同,給予不同的關懷。

發生在土敘邊境的大地震已經瞬間釀禍,無可逆轉。但受創而懼怕的心,卻會在每一次的餘震中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不斷被驚嚇。這些一朝被蛇咬到失去勇氣的生命,是接下來最需要被挽回、重建的。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瞬間大量資源的投入,更是長期的在地關懷與陪伴。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,這也是為什麼基督徒願意進入災區長期委身。這一個個在基督裡埋進土裡的麥子,代價高昂、收效緩慢、成效有限,卻能結出豐盛的生命,並結出許多子粒。

台灣教會距離土敘災區實在太遠!能長期第一線幫助土敘地震災後重建的能力相當有限。但我們能長期支持早已深埋當地的教會、基督徒,與非營利組織,成為他們持續為災民帶來改變的強大後援,而這也是我們與基督教救助協會,連同台灣教會正在一起努力的方向。於此同時,每個基督徒都該操練並預備自己,加入耶穌那不求速效,反倒捨身、持續陪伴的行動。好當下一個挑戰又無預警來襲時,我們都能一起用各種不同的角度,同心參與這場「改變生命的大事業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