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啊,時間到了,快點!」看著設定的鬧鐘響了,老婆立刻拿起手機,激動地狂刷狂按。「又再搶免費抵用券,還是限量優惠?妳可不可以有一個禮拜停止網購啊?」對於每天回家前,都要去某電商的店到店,領取老婆用我名字網購的「貨到付款」商品,我已經沒有辦法「慢慢的動怒」了!
「不是!這是為兒子報名的體能課,這比免運商品更難搶!」老婆繼續低頭狂刷,深怕一個疏忽,就錯失了讓兒子參加共學團的機會。
福音協進會曾在 2019 年的「關鍵面對」論壇中,討論「人才外流與少子化情境下的教會增長」。面對少子化,教會似乎只能順應這樣的社會趨勢,努力培養門徒。然而同年我家老大出生,我才真正感受到:台灣現在育兒環境各樣活動的水準,已超越傳統教會的兒童事工好幾年了!
幼兒共學團限量搶破頭
由於網路社群活躍,目前育兒社群如雨後春筍。這些社群並非只是單純的父母經交流、二手育兒物品分享,而是更多以「限量共學團」的方式,在傳遞新式育兒的概念。
這些限量的共學團,通常會有一個有經驗的「團媽」。他或她會先去找專業的老師或團隊,再預備合適的教室,以及基本的共學班底。開課內容有體能、美術、音樂、英文、生物、科學等,甚至各種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課程,都可能透過網路宣傳開設!
除了音樂、英文、體能課外,我自己也上過由Youtuber 帶著鱷魚與土撥鼠幫孩子上的生物課。也上過到市立公園的生態課、學農夫插秧、除福壽螺、採草莓體驗、派出所「一日警察體驗」等。此外還有定期辦比賽的平衡車聯盟、直排輪聯盟。這些課程的名額都是限量,每次只要一開課,爸媽們都搶破頭。有時搶得到,有時搶進了,但前頭還有10多人在候補。他們每堂課的費用都不便宜,室內、定期的場地,每次可能100 ~ 200元。但比較特別的,如生物、科學等,加上器材費,則大概 600 元上下。
教會團隊發起的搶手共學
然而,那麼多的幼兒共學課程,卻很少是由教會所主動發起。雖然我們也認識幾個基督徒的團媽,但真正由基督教機構或教會團隊發起的共學幼兒課程,我也只上過利河伯使徒中心的「蒙式角落」( 採用蒙特梭利概念的幼兒教室,除了蒙特梭利的工作教育外,也有繪本故事 )、Baby Gym(以英文為主的幼兒體能班),及士林靈糧堂的小馬槽 ( 提供自創的寶盒學習、音樂或發展團體課,也有進階的太鼓班 )。
我對於利河伯的作法相對熟悉,他們的每一堂課都需要搶課。一次只有 10 個名額,費用不高,基本上都是自由奉獻,有很多非基督徒搶著上。他們在幾個重要節慶中,也會開設針對媽媽的派對。除了一些育兒概念的分享,也會加上一些福音信息和個別祝福,在台北育兒界中成為非常搶手的共學課程。
反觀,我自己參與的教會,大多沒想要做幼兒的事工,甚至沒有幼兒的主日學。教會一般都認為幼兒最好都是跟著父母親在親子室。只要在教室內提供一些玩具、教具,讓他們度過一個早上即可。然而在疫情中,我參加過好幾次新生命小組教會的「星星國」主日聚會,特別是在公園裡,他們提供開放的主日學,邀請公園裡的兒童與父母加入,也因此擴大了原本主日學規模。
搶得幼兒福音事工的先機
幼兒共學團體,說不定有可能成為未來教會事工的新契機。首先,教會有場地,週間不太會用到,出借給團媽做共學教室,是最輕省的方式。第二、鼓勵合適的弟兄姊妹起來成為「團媽」,如此不僅能主動提供課程給其他的家長,也能藉機關心他們,而成為社區的親子關懷師。第三、教會有各種人才,只要給些師資培訓或幼兒課程設計訓練,則大家都能參與。就算沒有,現在有很多聯盟、課程教練團,都能提供很好的內容。第四、週日教會最忙,但是週間的人力使用較為彈性。教會可以在幼兒上課時,多跟家長建立關係。特別會參加共學團的多半是全職媽媽,她們其實很需要陪伴與鼓勵,而教會能成為其信賴又友善的育兒資源。
現階段台灣政府對於少子化的政策,就是提供育兒補助。但是當父母的都知道,育兒最
重要的不是錢。教會若能看到幼兒時期的父母需求,進而思考該怎麼提供軟硬體資源,如基督教救助協會所設計的《親親寶貝》課程,則台灣教會在因應少子化的挑戰上,相信仍大有可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