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最近兒福聯盟二○一三年初發表的「偏鄉弱勢兒童學習貧窮調查」,發現有七成二的偏鄉弱勢學童家中教育資源不足,與城市中的優勢學童,存在著數位、閱讀和文化刺激不足的落差。
而根據本會二○一一學年度「弱勢家庭兒童課後陪讀計畫」的兒童處境分析,有47%孩子的家庭處於解組狀況。在主要照顧者方面,有47%的孩子為母親獨自照顧,27%為父親獨自照顧,22%由祖父母照顧。這些孩子的家庭也常處在高危險狀態中,而其中就有22%的家庭主要負責生計者處於失業,比全國約4.2%的失業率高約五倍!
從以上兩個調查分析顯示,這些弱勢兒童經常面臨家庭解組、經濟弱勢,若沒有外力支援,是很難脫離困境的。
再以本會「1919食物銀行」針對去年三三九七個受贈家庭的調查,與主計總處「一百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」比較後發現,受贈戶的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2,494元,而全台家庭為75,666元。受贈戶每月平均餘絀為
-
6,122元,而全台為14,915元。受贈戶每月平均伙食費為8,444元(佔其收入68%),而全台為9,042元(只佔其收入12%)。從統計顯示,這些家庭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外力資助,也將持續處在困乏中。
美國總統歐巴馬於一月廿一日在第二任就職演說中宣示:「一個偉大的國家必須照顧弱勢者,保護人民免於危險和不幸。」他在演說中,再三以美國憲法第一句「我們人民」,號召美國人民要實踐兩百多年前《獨立宣言》中「人生而平等」的建國信念─要保護窮人、婦女等弱勢族群權益。他以激勵人心的語氣說:「我們不相信,在這個國家,自由是保留給幸運兒,幸福只屬於少數人!」
在自由民主的台灣,「我們人民」不也應該得到平等的照顧與發展嗎?當公部門無法細緻地照顧弱勢群體的需要時,支持公益社服團體以照顧弱勢,就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展的必要途徑了。
事實上,支持公益團體照顧弱勢是一項雙贏的義舉。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Jonathan
Haidty在二○○六年發表的統計實證研究,發現作志工、捐血、有宗教信仰的人,通常比其他人快樂。
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Jorge
Moll和Jordan
Grafman博士,應用掃描腦部的FMRI技術發現,當人們把別人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時,如捐錢助人,大腦中負責享樂情慾的中心就會釋放出快樂愉悅感。
「你所能做的最自私的事,就是助人!」這是著名善行人士穆拉尼的名言。他在全球推動「笑容火車」,已經為七十五萬名唇裂兒童提供免費手術。
誠懇邀請您能成為基督教救助協會的伙伴,跟我們一起來做「最自私的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