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為公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夏忠堅

灣以「精彩100」慶祝建國百年,大陸則紀念辛亥革命百週年。兩岸各紀念各的,但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,則不分軒輊。只是孫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─「天下為公」、「博愛」,不知在兩岸落實的情況如何?

      孫中山先生的「天下為公」思想,當然是出自《禮運大同篇》。大同篇曰: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;男有分,女有歸,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,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,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」

      天下為公、大同社會真是人類生活的佳皋!選賢與能的民主政治、男分女歸的和諧家庭、講信修睦與謀閉不興的崇高倫理道德、外戶不閉的祥和社會等姑且不說,單單從社會福利體系來看大同社會,就已彷彿人間天堂了。

      當人能夠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,那社會服務的志工人力就不致欠缺,社會福利的資源系統也不會匱乏。如果「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」,則沒有失業問題,老人、兒童福利也都能得到妥善處理。如果「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」,則所有弱勢群體就都能得到有效照顧。如果「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」,則物盡其用、資源共享,就不會有貧富差距問題。這是何等美善的人間社會!

      孫中山先生不只提出「天下為公」的核心思想,他還強調「博愛」。因為沒有「博愛」做支持系統及平台,「天下為公」的大同社會,將無從建構。

      而孫中山先生的「博愛」思想,當然是取材自基督教的聖經。孫中山先生17歲受洗成為基督徒,早期革命黨人也有相當多是基督徒,如陸皓東、黃興等人。因此先生對於耶穌道成肉身、捨命十架的「博愛」,一定有相當深刻的體驗。

      本會正式名稱是「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」,既名之為中華,當然對「天下為公」、「大同社會」有深切認同。而既是基督教所設立的社會服務機構,我們當然也必須奉行聖經真理,以十字架的「博愛」,落實服務。

      本會所實施的災難防治與救助、急難家庭救助、弱勢家庭兒童課後陪讀、食物銀行等計畫,當然也都與「天下為公」、「博愛」的核心價值相吻合。

      唯願上帝的大道行在台灣,使這個美麗島真成為大同世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