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用評等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夏忠堅

對美國龐大國債、9.1%高失業率與可能出現的二次經濟衰退,美國的「長期主權信用評等」,被著名信評機構「標準普爾」(S&P)從AAA調降至AA+、展望為負向,震驚全球。

      「國家主權評等」是用來評估國家主權的債信能力及信用風險。評估的要素包含:整體政治環境、國家經濟架構、政府支出、政府債務狀況、國內通貨膨脹、法律結構、行政單位架構、股市漲跌及對外金融政策等。

      標準普爾將美國主權信用評調降,不僅會影響美國各州與各公司的信用降級,造成借貸成本上升,更嚴重的是,將使得全球投資者對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信心嚴重受損。

      一個國家的信用評等被調降,幾乎等於動搖國本。其實每個人、每個機構也都有信用度,雖然未必需要接受正式評等,但是當其信用度降低時,卻可失去人際關係、工作機會、貸款能力。而當一個機構信用度被質疑時,則可能失去服務機會、捐款支持,而陷入困頓。

      公益團體素來視「責信」為其第二生命。公益團體當然必須建立、維護、提升其服務品質,但也必須竭力建立、維持其可信度。如果接受服務者無法信任公益團體,可能就會拒絕接受服務,而使公益團體失去其服務機能。如果捐款支持者無法信任公益團體,當然不會捐款支持,那公益團體就失去其存在能力了。

      公益團體不但在服務及財務上要建立「責信」,也有責任讓支持者瞭解其理念、策略與服務方式,以免造成支持公益者眾,但瞭解公益者少,以致對公益團體產生不必要的過度期待或不當要求,結果使其屈就支持者的壓力,而失去服務的專業性堅持。

      雖然台灣還沒有公益團體的信用評等機制,但卻必須自我評估、提升效能。所以救助協會以此自勉,未來必當竭盡所能,建立、維護、提升服務品質與可信度,以不負捐款者所託,不負受助者的期待,進而榮神益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