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心的人有福了

夏忠堅牧師



督教的新約聖經中,曾記載耶穌有一次上了一座山,就在山坡上教訓門徒與會眾,即著名的「登山寶訓」。而以耶穌「登山寶訓」來看助人與受助,可以幫助我們建構整全的助人及受助理念。

  在「登山寶訓」中的第一段教諭,耶穌列舉了八件有福氣的事,也就是基督徒所熟悉的「八福」。八福的第一福是:「虛心的人有福了,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」

   「虛心」的原來字義是「貧窮」,「貧窮的人有福了,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」耶穌這樣說當然不是「心理防衛機轉」,不是「積極心理學」的說詞,也不是「阿Q哲學」的自我嘲弄。耶穌之所以這樣說,是逆流文化中的真理。

  就一個助人者來說,如果有「救世主」的心態,以強者的姿態,在意識裡存著「我來了」、「我可以」、「你需要我」;在行動上要求受助者處處配合他的要求,而必須符合「條件」、提出「申請」,這就是一種助人的偏差心理。即便自認是有能力的、是機能健康的,而願意憐憫、給予、幫助那些沒有能力的、失去機能的,但這樣的心態也未必健康。

  如果一位助人者,願意真正「虛心」地認識自己,承認自己在不同範疇中也是「貧窮」的,需要幫助,甚至覺察還有人比自己更「貧窮」、更需要別人的幫助,則此時此刻,必能更真誠、更同理、更謙卑地採取恰當的行動,以「同是天涯貧窮人」的夥伴立場,去幫助更有需要的人。

  對於受助者來說,如果能從各個不同角度與範疇來觀察自己,認知自己的「貧窮」與「有餘」,坦然接受必要、適時、適當的幫助,「虛心」地認知接納自己的「貧窮」,就不會自憐、自怨、自棄,而可以藉著夥伴的幫助為基點,發展出自助、助人的未來。

  每個文化與宗教都有其「天國」觀,而聖經中所謂的「天國」,就是上帝同在並管理的狀態;「天國」既不是空無的涅盤,也不是仙女、蟠桃、金山銀海的極樂世界。

  當助人者能認知自己的需要及有限,願意同理並盡力去幫助更需要的人;受助者能認知自己的需要及情境,不卑不亢地接受別人的幫助,則助人者與受助者所共同建構的共生社會、所建立的夥伴關係,就是上帝同在並管理的狀態,也就是「天國」。

  「虛心的人有福了,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」唯願所有助人者、受助者都成為天國的子民!

 
歡迎訂閱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