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請加入第十五屆「全球為穆斯林禱告三十天」的行列
2006 年 9 月 24 日 至 10 月 23 日
願上帝的救恩臨到全球所有穆斯林
認識伊斯蘭教
編輯室
「伊斯蘭」原意是:完全服從真主旨意;伊斯蘭教徒是遵行伊斯蘭教條的信徒,通常被稱為「穆斯林」 (Muslim) 。伊斯蘭教即俗稱的回教,創始人為穆罕默德 (Mohammed) ,他是伊斯蘭教徒最尊敬的先知,也被稱為「受讚美者」。
穆罕默德
西元 570 年 6 月 8 日,穆罕默德降生於聖地麥加,西元 632 年逝世於麥迪那,享年 62 歲。穆罕默德的父親屬於強大的古拉實部落的哈希家族。他是遺腹子,六歲時母親亦過世,由祖父照顧,他是麥加城克而排聖廟的守護人。兩年後,祖父過世,穆罕默德由叔父阿布泰利伯 (Abu Talib) 扶養長大。
阿布泰利伯是隨著駱駝商隊四處經商的生意人。當時整個阿拉伯半島經濟不穩、貧富懸殊差距大,居民信奉各式各樣的宗教,敬拜各式各樣的神祇 ( 據說神祇數目竟高達 360 位,先知也有 124,000 位 ) ,而麥加是該地區偶像崇拜中心。根據伊斯蘭教的歷史學家記載:穆罕默德雖生於這樣的世代,但從孩童時期就非常憎惡偶像崇拜。
年輕時的穆罕默德受雇於一位富孀,名叫卡迪佳 (Khadija) 。他為卡迪佳料理駱駝商隊,漸漸嶄露頭角,成為麥加商隊領袖中耀眼的一員,被稱為「歐阿敏」
(Al-Amin) ,即「信實之人」 ( 可信託者 ) 的意思。
25 歲時,他和卡迪佳結婚,生了六個小孩,但只有女兒法提瑪存活。結婚 25 年後卡迪佳死後,贊同一夫多妻制的穆罕默德,又陸續娶了多位妻子。
可蘭經
40 歲的穆罕默德,非常關心同胞的疾苦,常花很多時間思考信仰問題。他經常離開塵囂,一人退到離麥加三哩處的希拉山洞內 (Mount Hira) 沉思默想。
西元 610 年,據稱在一次冥想中,穆罕默德自認為領受了來自天使長加百列的啟示,這些啟示也就成了後來《可蘭經》 (Qur'an) 的精髓。
《可蘭經》是本記載伊斯蘭教一切原理原則的經典,與《聖訓》 (Haddith ,記載穆氏和第一批信徒傳統的教導及行為 ) 同為伊斯蘭教徒的重要寶典,深深地影響伊斯蘭教徒的生活。
在其一生中,穆罕默德接觸很多猶太人與天主教教士,其中他常向一位擁護英王詹姆斯二世的教士請益,並從這位教士身上得知很多有關猶太人的宗教與習俗。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想法、觀念及歷史,在可蘭經中雖隨處可見,但常被扭曲。
穆罕默德宣稱《可蘭經》是獨一至高上帝 — 阿拉所頒下來的,是最終也是超越一切的啟示,換句話說,乃是來自宇宙唯一真神的至尊至終經典。在可蘭經之前所有先知的預言,以及耶穌的教訓、行為和受難,都不再是合法有效的啟示和真正的歷史事件,只有經得起可蘭經過濾之後的聖經經文,回教徒才接受其為「真理」。
穆罕默德是一個文盲,作為一個商人,他可能會計算和字母,但他不能流利地讀寫。他不曾直接使用聖經原文,或是原文啟示的譯本。儘管穆罕默德缺乏正規教育,他卻是天賦的詩人,精通當代出名的詩詞。他所傳誦的經文充滿強力的旋律和奔放的想像力,雖有少許文法的錯誤,但可蘭經在今日仍被視為最美和最佳的阿拉伯文創作。
伊斯蘭教徒宣稱不是穆罕默德,而是阿拉親自編輯可蘭經。阿拉透過天使加百列,鉅細靡遺地逐字默寫進穆罕默德的思想中,穆罕默德只是阿拉手中一個非自願的工具。因此,眾多回教徒視可蘭經為阿拉接觸人類的媒介。他們高舉這書、親吻它、禁止放在地上,且為它框上金邊和裝飾上阿拉伯圖案。
五功與信仰
穆罕默德嚴禁偶像崇拜,教導伊斯蘭教徒要全然委身於真神阿拉 (Allah) ;每日五次面對麥加聖地朝拜;每次朝拜前都要沐浴淨身;每週五上清真寺 (Mosque) 朝拜阿拉。
穆斯林信奉獨一無二、滿有權能、慈愛與憐憫的阿拉真神。穆斯林若想獲得救贖,就必須在生活上嚴守五功 (Pillars) :
唸功 (Shahada) :默唸信仰要義「萬物非主,惟有真主,穆罕默德是阿拉使者」。
拜功 (Salat) :每天五次面對聖地麥加,向阿拉禱告、敬拜。
課功 (Sakat) :每年年終課稅,賙濟窮人。
齋功 (Saum) :守齋戒,特別在九月的聖月期間。
朝功 (Hajj) :一生至少一次到麥加朝聖。
穆斯林認為除了遵行五功外,在生活上也要有好的行為,才能得到完整的拯救。他們相信:審判的日子來到時,阿拉將手拿天秤,衡量個人在地上的行為。雖然阿拉的審判帶有憐憫,但每個人仍希望自己在天秤上的好行為遠遠超過壞的行為。另一種說法則認為:有一本冊子,上面記載著各人在地上的行為,直到審判日,阿拉會根據這冊上的記錄施行審判。但若能如聖戰中的烈士一樣,為維護伊斯蘭教而戰 ( 聖戰 ) ,甚至戰死沙場,則此人必在審判之日,獲得完全救贖,最後進入阿拉的樂園。
伊斯蘭教的 124,000 位先知中,穆罕默德是最偉大的一位,耶穌、以賽亞也被列在先知當中。穆斯林認為耶穌是僅次於穆罕默德的偉大先知,稱之為「清真阿拉」 (Kalimat Allah) ,也就是傳達真主信息之人。穆斯林雖然相信耶穌為童真女馬利亞所生,但他們認為天使長加百列是他的父親,他們不相信耶穌死在十字架上,且死後復活的神蹟。
伊斯蘭教的天使、邪靈等神靈在穆斯林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。雖然《可蘭經》上記載:善惡皆由阿拉所造,但這樣的信念並不存在於早先正統的伊斯蘭教,反而是從非洲等異教徒身上傳回伊斯蘭教。
世上所有宗教信仰都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,伊斯蘭教也不例外。《可蘭經》與《聖訓》即是詳詳細細教導伊斯蘭教徒如何生活的重要經典。
齊戒月
來默丹月 (Ramadan) 是回曆的第九個月,又稱齋戒月,整個來默丹月的白天,伊斯蘭教徒不可吃喝、抽煙、賭博、發誓、生氣、化妝、接觸異性,甚至吞嚥口水都是被禁止的。他們認為若在齋月期間遵守這些誡命,就可控制罪性、彌補他們在世所犯的罪、償還虧欠阿拉的債,最後進入阿拉的樂園。
來默丹月期間,伊斯蘭教徒除了守齋戒、賙濟窮人、力行好行為外,也花很多的時間禱告及研讀《可蘭經》,因為他們相信:若在來默丹月內讀過整本《可蘭經》,必能得到阿拉的特別賞賜。
通常女穆斯林從九歲開始守來默丹月齋戒,男性則自十二歲。若為了胎兒的緣故,孕婦可破例,無需守齋功。月經期間的婦女,亦不受齋戒限制,但在經期結束後,需自行補上。對於那些出門在外的、聖戰的士兵及年長者,則不受齋月限制。
一向喧嘩的街道在來默丹月期間會顯得分外肅靜,所有商店都打烊,路上稀疏的行人,也往回家的方向疾行。男人停止工作,通常聚在一起閒聊有關齋戒的話題,婦女們則早早地在家中準備晚餐。伊斯蘭教徒通常在凌晨 2 點,享用一天中最後的一餐。來默丹月期間,伊斯蘭教徒將活動減到最低,因此,若你在此時拜訪伊斯蘭教徒,應儘量婉拒食物與飲料的款待。
社會帶給伊斯蘭教徒相當大的壓力,尤其在來默丹月時最為明顯:平常對信仰不太在意的信徒,此時都變得非常虔誠,希望他們的齋戒能被別人看見並認同。來默丹月告訴我們:全球十一億的伊斯蘭教徒,對自己能否得救並無真正的把握,因為若不遵守齋月等規條,阿拉的救贖就不會臨到,與基督教不因行為、只靠因信稱義即得救的真理,有天壤之別。
來默丹月近尾聲的三日,是回曆一年中第二大的節期。在這三日中,伊斯蘭教徒會天天以盛宴來慶祝來默丹月的結束,並且賙濟窮人。每個小孩從頭到腳、從裡到外也都穿上父母所添購的新衣新鞋,來慶賀這節日。七十天後,則為獻祭慶典,是回曆的最大節期。
聖戰
可蘭經曾三十多次告誡忠貞的穆斯林「為主道而奮鬥」 ( 例如 2 : 218 , 3:142 , 4:95) 。「奮鬥」這個詞,阿拉伯語叫做「 jihad 」,也就是「聖戰」。它的基本意思是「奮力」或「搏鬥」。然而「為主道而奮鬥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它又如何牽扯到愈來愈多與穆斯林相關的恐怖活動呢?
「 Jihad 」的意義,各人的理解不一。對大部份西方人士來說,它是一幅狂熱的穆斯林以尖刀抵著無辜者,要他們在伊斯蘭和死之間作抉擇的畫面。另一極端的解釋是出自部份伊斯蘭的護教者,認為聖戰僅是為了自衛。也有人把聖戰降溫到內在自我操練的個人宗教行為。一位著名的伊斯蘭作家對 jihad 的解釋頗接近其基本意義,他說 jihad 是「把自己和自己的財產奉獻在真主的道上」,目的是「建立禱告、廣作施捨、揚善禁惡」,也就是建立一個「伊斯蘭的社會道德秩序 」,他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「無法接受」聖戰是為了「單純的自衛」。
總而言之,jihad 包含了三個層面: 1 實踐教規、自我操練的個人行為。 2 達到伊斯蘭理想境界的社會行動。 3 保護和擴大伊斯蘭共同體的軍事行動。除了在阿位伯半島外,伊斯蘭不都是以「利劍」來擴充勢力,強迫人民改信伊斯蘭的。在穆斯林掌權的地區和國家裡,非穆斯林在教規中是二等公民,所以他們會讓非穆斯林慢慢在社會的壓力下屈服。
本文參考 http://www.30-days.net/cn/p06.htm 與《伊斯蘭》 ( 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出版 ) 】
回首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