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拆掉會友制的牆 (2)
劉達芳牧師
香港的教會,相當熱心傳福音,和美國、歐洲教會比較,有很高比例的信徒受過傳福音的訓練。香港教會也有很多創意的佈道法,但問題是,教會無法承接佈道的果子,因為「會友制」,成為了人信主的牆!
基督教與中國正統宗教截然不同
宗教社會學 家楊慶?博士指出,中國的宗教可分兩類:
a. 混合宗教 (diffused religion) ,組織上與其他制度混合─如拜祖先(家庭)、行業守護神的崇拜 ( 工作 ) 。這類宗教有明顯的會眾(家人 ) 、主持 ( 家長 ) ,但其組織是鬆散、非正式的。
b. 特化宗教 (special religion) ,有其獨立的地位與組織,如:佛、道等。中國沒有強大的僧侶集團,寺廟是獨立或地方性的,在經濟及權力方面均獨立。中國較少超地方性的教階威權,在組織上不能統御全國廟宇。有些廟宇根本不知自己是佛教或道教。特化宗教的信眾無組織,沒有會員制,信眾與廟宇間無組織上的關連。人可拜多個廟,卻無牽絆。雇用和尚及道士也是功能性的關係,雇用完了就不再有關係。
基督教在這方面,與中國的宗教截然不同。基督教具組織,地位獨立,又有會眾。
中國人不喜歡入教
基於以上情況,人類學家 Daniel Overmyer 指出,中國的宗教同時具有以上三種特色的,就像以下教派,如:白蓮教、青華教、一貫道、日蓮正宗、天德聖教、慈濟會等。
歷代而以來,這些教派都是從主流宗教分出來,在主流政權邊緣。這些教派在許多方面與基督教雷同,如:相信有救主、拜獨一真神、有經書、會眾關係緊密、定期聚會、聚會激情熱切。又有詩歌、讀經、教導、聚餐;有入會儀式,喜歡叫人入教;組織緊密,有階級的進陞,互相幫助。「教」成為其身份象徵,相信世界在末世會改變等。
這些教派通常在不穩定、不協調的社群中出現,進而衍生成為平民運動。中國人不喜歡入教,因為教派招攬的對象,是邊緣人仕,是社會關係瓦解的人。所以,一般沒有遇到難處的人,是不會入教的。
當基督教傳入中國後,在普羅大眾心中,不經意地將他與中國教派等同。很多人不想信耶穌,因為他們不要入教。教會的「會費」很高,要求將什一收入交出。加上教會組織緊密,聚會頻繁,會與家庭生活競爭。
打破組織的限制
中國人不習慣管理龐大的宗教組織,因為一般的祖先宗拜,廟宇都不需要管理其會員。所以能管理上百人以上的宗教領袖,鳳毛麟角。
若神祝福香港,五年內有 20 萬歸主,而教會又按現在的方式運作,那麼,不單要有巨額購置無數會址,還得設立一龐大的組織,立時產生一些奇才,才能管理這 20 萬名新會員。
我認為,要教會增長,我們必須將「會友制」這舶來貨棄置。以混合宗教 (diffused religion) 的型式去運作。也就是說,將信仰的組織與家庭、行業、娛樂、教育等單位混合,在家中、在學校、在海灘、在工地,開始沒有會友制的信仰小組。這些可以每週聚會 ( 像禧福地盤內的心靈加油站 ) ,而大聚會慶典,則只需每月一次。這樣的教會,能突破會友制的牆,叫耶穌的生命,在生活的每個角落中,彰顯其復活大能 。
(本文獲香港基層宣教機構「禧福協會」授權轉載,內容雖以香港教會為主,但仍值得台灣教會參考。)
回首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