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拆除建築物的牆
劉達芳牧師
香港大部份市民都以買房子為人生最大成就。儲蓄足夠的頭期款,是結婚的必要條件。上班族第一個十年的工作目標,就是擁有自己的房子,不再居無定所。為著置產,工作無論多辛苦,都不能、亦不敢換工作。所以說,香港大部份市民都是為房地產商人工作。
房產成了人生老闆
這樣的心態亦被帶進教會來。不少教會為著建堂,不停地給予信徒捐獻的壓力,以為擁有產業就能顯示教會是蒙神祝福的。從聖經來看,這個迷思,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:
我們在世是客旅,是寄居的 ( 彼前 2:11)
既是客旅,是寄居的,就該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,就是在天上的,在那裡神已為我們預備了一座城 ( 來 11:13-16) 。我們若是客旅,就不該只專注地上的房地產。
教會不是建築物,乃是一群是從世界呼召出來的信徒
教會是一群被神從罪惡的世界中呼召出來的人─「 ekklesia 」,他們與神相交 ( 林前 1:9) ,也與被召的人建立相交生活 ( 約壹 1:1-4) ,目的是要叫這群人,宣揚那召他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( 彼前 2 : 9) 。這就是說,建築物及固定聚會的地方,都不是教會的必要條件 (sine quo non) 。
牆成了增長的限制
教會的目的,不是安居樂業,乃是不停地「去」,不停地擴展
若一家教會有好的增長,人數不斷增加,地方一下子就不夠用了,每次購堂,覓址、籌款、設計、裝修,都要忙碌一年幾個月,叫會眾無法專心以傳道禱告為事。若怕搬遷而不動,又限制了增長,真是頭痛。
我們以為牆是教會的保護,而不能成為教會的限制。試想,若神真的祝福香港,把我們所渴望的復興賞給我們,五年內有 20 萬人歸主,那我們還得花 30 億元購置 100 0 個會址 ( 假設每個會堂 300 萬元 ) ,去容納這些人聚會。所以,以堂址為教會最重要的運作場所,是復興的一大攔阻。香港教會傳了 100 年才有 20 萬信徒,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此。若信徒可在任何地方聚會,就沒有這個限制,教會的復興與增長就無可限量了。
信仰與生活脫節
在教堂聚會的信徒或可以板著臉正襟危坐,卻沒有人知道他平常的生活怎樣。初期教會在家中聚會;中國大陸內地許多教會也都是在家中聚會;現今許多的職場團契,是在辦公室、廠房、工地或店舖內聚會。在這些地方聚會,信徒的家庭生活、人際關係、做事原則及價值觀等都一覽無遺。在這情況下,信仰才能更適切地回應人的生命。
無牆教會實驗
這段時間,神感動我們在旺角設立一個多元中心,全天候運作,成為一家無牆教會的實驗室。這是一個可以讓各類基層信徒都覺得是「家」的地方,我們盼望在那裡查經、經歷神、交接、擘餅、祈禱、吃飯、讚美、得眾民喜愛,又願主將得救的人,天天加給我們。這地方也可以是神學訓練的「附設教會」,讓神學生明白風塵女子、工地工人、社會邊緣人及小販的福音和栽培工作是怎樣做的。今天神正在香港推動許多教會,拆去建築物的牆—出到社區。就願禧福的實驗,成為眾教會的先頭部隊。
(本文獲香港「禧福協會」授權轉載,內容雖以香港教會為主,但頗值得台灣教會參考)
回首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