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差傳的人、差傳的教會(之四)
夏忠堅
何謂「差傳」?
宣教學家曾提過幾類差傳的型態,而對照目前台灣的現況,我做了下列的整理:
M-0的差傳:本國同文化的差傳。台灣的長老教會,為何可以在140年中設立1,200個教會,信徒達到20萬人而成為台灣最大的教會?其增長最主要的策略與特色就是開拓新教會。若是從不曾開拓過新教會,在中會的文化裡會被瞧不起,因此各長老教會不斷去開拓新教會與不斷地成長。
M-1的差傳:本國近文化的差傳。例如到客庄開拓教會,為原住民開拓一個都市教會、為基層的族群像是美容院、百貨公司的工作者,開拓一個教會。教會難道只關心白領階層的人嗎?教會何時可以起來得著這群台灣最大的群體,即基層群體?
M-2的差傳:本國異文化的差傳。目前有多少外籍新娘與外籍勞工留在台灣?難道教會不能對這群寄居的人,擔負起福音的使命嗎?像印尼勞工,他們原本是住在回教世界裡,也許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福音,而現在剛好有機會離開家鄉來到台灣。人必須有動機才會接受福音,而變化與痛苦就會讓人產生動機。離開故鄉到異地,言語不通與文化不同造成生活壓力,這樣的人最容易接受福音。
M-3的差傳:異國同文化的差傳。台灣教會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。但這樣的差傳有多少是出於使命,還是因為移民到該地可以有不錯的發展?但無論如何,福音總是傳開了,願主給我們更多的機會。
M-4的差傳:異國近文化的差傳。目前在海外,以從中國大陸出來的人所聚集的教會成長最快。台灣的教會需要關切這些,當中國大陸有那麼多人到海外,那裡就有更多傳福音的機會。在海峽的那一邊有13億人,與我們有相同的膚色、相近的文化,以及可以溝通的語言。無論每個人的政治理念是什麼,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我們需要差派人進入中國大陸傳福音、培訓當地人起來傳福音。我們既然都可以向印尼人、泰國人,甚至是非洲人傳福音了,又有什麼理由不越過海峽到對岸去傳?
M-5的差傳:異國異文化的差傳。學習當地的語言,在該國傳福音。
若從整個台灣的背景來看,大概這幾類的差傳是每個教會都需要做的。台灣的教會有個與生俱來的責任就是:
一、加強M-0到M-4的差傳,因這些是我們能做,並也可以做的輕省的,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做這個部份的差傳。
二、參與認領本土宣教士。我們從本地派人到異國做異文化的宣教工作的確很辛苦,而有些異文化的宣教士在當地努力,他們只要得到一點點金錢上的支持,就可以在當地做很好的福音工作。
印度有上千種方言,13種官方語言,但還是有大量的文盲。所以在印度,一個人只要出了城外就可以做超文化的宣教事工。目前印度有全世界最多的宣教士,但是他們到了鄉村,就沒有什麼人可以支持他們,但只要有人每月奉獻1,500元台幣,就可以支持他們做好宣教工作。既然有許多教會是無法負擔較高的費用,那為什麼我們不起來承擔像這樣較小筆的費用呢?每個教會都應當起來認領各國的本土宣教士。
中華福音協進會在過去的十年,為本土宣教士認領事工已募得了1億元以上,其中大部份都用在南亞。有些機構會以在國外得的奉獻來支持台灣的福音事工,難道台灣就不能起來支持那些比我們弱小的地方嗎?莫非台灣真是貧窮到只剩下錢了?
一個教會無法以新台幣1,500元認領一位宣教士?我們也可以一個團契或是兒主班為單位來認領一位宣教士,奉獻1,500元,就可讓整個團體為所認領的宣教士禱告。這是教會最容易做的,卻也為整個教會對異文化差傳的心志帶來很大的激勵,遠超過那1,500元的價值,並為教會帶來極大的祝福。
至於M-5,台灣教會可以做什麼呢?我們可以差派到異國異文化1~2年的短期宣教士,即差派織帳蓬的宣教士。例如差派一位老師到沙烏地阿拉伯教華語;差派一位電腦工程師到非洲,讓他受聘於當地某家公司從事他的本業,但卻是帶著宣教士的身份。差派一位M-5的長程宣教士很不容易,但若可以從認領一位宣教士,到差派短期宣教士,到差派織帳蓬的宣教士,之後教會就很容易可以差派長期的宣教士了。
結語
親愛的弟兄姐妹,讓台灣的教會不要成為「哈蘭」,讓台灣的教會不要讓信徒就只停留在「哈蘭」,而不前進。教會要是能走到迦南,信徒們就能走到迦南。不要以為自己建立教會,並且有成長,這樣就滿足了。上帝的心意是在全地,而不光在單一的教會,甚至上帝的心意不是在教會的裡頭,而是在你教會的外面,在那些失喪靈魂的身上,不然耶穌講到好牧人時,就不會說把99頭羊放在羊圈裡,而出去找迷失的那頭羊了。我們不要讓台灣的教會停留在哈蘭,我們要同心地說:「主啊!讓我們一起完成?的大使命!」
主啊!願台灣的教會可以成為差傳的教會,願台灣的弟兄姊妹可以成為宣教的勇士。願你的心意向我們顯明,讓我們可以採取更實際並有效的行動來回應你的心意。
回首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