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/5/6
 

心靈的苦杯

 

「我父啊,這杯若不能離開我,

必要我喝,就願你的意旨成全。」

(馬太福音廿六章42節)

 

基督在一生中最艱難傷痛的時刻,在客西馬尼園作殊死的天人交戰之際,祂長跪流淚地向上帝禱告說:「我父啊,這杯若不能離開我,必要我喝,就願你的意旨成全。」(馬太福音廿六:42)

基督在最痛苦的時候,企盼推開的這只杯,是滿斟苦汁的心靈苦杯。基督在被釘十字架處決的前夕,所祈求規避的,非單為肉體的痛苦;因為神在創造人的時候,已在人體中設有極限,當人的痛苦達到一定限度時,肉體便會暈厥,痛苦亦隨之消失。基督道成肉身,在世上取得的肉體,應同樣有此功效。在主被捕後,受羅馬兵丁的鞭笞、毆打與凌虐,最後釘在十字架上,直到死亡,全程不過一、二十個小時。這些肉體的痛楚都有其限度。今天在基督受難節時,仍有人模擬當初主被釘的實況,也將自己釘在十字架上,以體驗主被釘的痛苦。但主在世期間,所遭受的苦難,非僅來自肉體,祂所遭受的最大痛苦,主要是心靈的痛楚。而祂希冀推開卻無法逃避的,正是用人類罪惡為祂斟滿的心靈苦杯。

主在世上生活了卅三年,我們對祂的童年與青少年時代所知甚少。僅知祂曾隨父母到耶路撒冷去,並在聖殿中與教師們問答應對(路加福音二:42-52)。主在孩童與青少年時期,應有其正常的家庭生活。但自從祂正式展開了彌賽亞救世的工作時,便進入了祂最悲苦的歲月,同時也開始了祂死亡與受難的倒數計時。主在時空中取得人的肉體,也在時空的壓迫中遭受苦難。彼得曾提醒我們:「主看一日如千年,千年如一日。」(彼得後書三:8)如以一日千年約略計算,主在人世工作的三年多,其所承受的痛苦,是全人類在主前歷代以來及主後無數世代中所留下的罪孽,是歷時一百多萬年的痛苦所累積壓縮的總和。

時間是一條縱的直線,空間是一條橫的直線,這兩條線的時空交叉,便形成了基督的十字架。這個由時空交錯的人的罪惡所形成的十架苦杯,如影隨形地聚焦在基督的身上。在以人的罪惡所寫成的歷史中,由亙古到未來都不改變。對人來說,時間可以療傷,時間久了,傷痛便會淡忘。空間則有時候可以作為暫時的逃避,只要躲進逃城(民數記卅五:6),便可避開追緝。但此二者均與基督無關。時空儘管有所改變,但只要有人的地方,便有罪惡。有罪惡便會有主的十字架,便會有主為愛而斟滿的苦杯。主已完成了祂救世的大功,祂在世上取得的肉體,也已化為靈體,隨復活而升天。但祂心靈的苦杯還未放下。只要在現今與未來,仍有人的罪惡,祂心靈的苦杯也仍然滿斟。只要我們再犯一次罪惡,我們便會為主的苦杯中加注一些苦汁。因此,在某種意義上,如今坐在上帝右邊的基督,仍在為我們受苦。

基督在世為人類飲下的苦杯,是我們不能想像的!

彌賽亞救主具有神人二性,祂取得在時空雙重限制之下的肉體,就是為了要替人受苦與受死。而這神人二性卻是相互矛盾的。按其神性,祂為全知全能,不受任何限制。但按其人性,祂是被囚禁在受時空與肉體多重限制的個體中。當其人性體能遭受痛苦與制約時,祂的神性卻不能出來作自我救濟。撒但在主開始工作的初期,便看準了主的這個「弱點」,向祂提出誘惑與挑戰,要祂以上帝兒子(神性)的身分,把石頭變成食物,來解決人性的飢餓……(馬太福音四:1-11),但主卻堅持祂彌賽亞的身分與任務。寧忍受肉體飢餓的煎熬,也不以神性來作為人性的救濟。而這種矛盾的痛苦,在主的一生中,都在不斷地重複。祂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,這種情況便達到了巔峰。

一個死囚的處決,其實真正處死時的痛苦極為有限,無論是刀斬、槍決或電刑,最多不過幾秒鐘。而最殘忍的十字架酷刑,則可延長數小時,或數十小時。但真正的痛苦,是由判決到執行這段等待的時期。這種死亡的恐怖,會一分一秒地啃噬著一個待決死囚的心靈。死亡的倒數計時,才是最痛苦的折磨。而依照主的神性,由人生的開始祂便了然於自己的處境,也就是從出生起,便等待十架的酷刑。祂也曾鄭重向門徒預言自己的死亡(馬太福音十六:21;馬可福音八:31;路加福音九:22)。基督是為受苦而生,也為受苦而死。這種死亡的壓力與痛楚,無時不在祂的左右。

按照主的人性,祂與常人相同,具有人的喜、怒、哀、樂各種情感,也有人的需要。而且祂也凡事受過試探(希伯來書四:15),與常人一樣,只是祂沒有犯罪。基督所取得的人性的肉體,應該與常人無異,如果祂根本不可能犯罪,或不可能跌倒,那麼這些人性的試探便對祂毫無意義,也毫無必要了。正因為祂也可能犯罪與跌倒,祂也企圖要逃避苦杯,但至終祂沒有犯罪與跌倒,最後也飲下了這苦杯。在堅守這種分際的可與不可之間,在服從神旨與體貼己意的一迎一拒之際,所遭受的痛苦與折磨,就是祂飲下的愛的心靈苦杯,而這才是祂真正的十字架。較之祂一生心靈的痛苦,髑髏地上的十字架,反倒成了一個象徵。而基督呼籲門徒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(馬太福音十六:24-26),正是主向我們舉起了祂那濃濃之愛的心靈苦杯。

(本文摘自《心靈的苦杯與宴饗》,殷穎牧師著,道聲出版社四月出版)

回首頁

 
 
   

Copyright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 版權聲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