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老羊書箱 線上聽:https://ccea.tw/25oct02
喬納森. 馬萊西克(Jonathan Malesic)自小嚮往成為大學教授,取得宗教學博士後,雖曾在停車場任職,但最終進入天主教大學教授神學,並在六年內獲得終身教職。然而榮耀並未帶來滿足, 他陷入嚴重的職業倦怠,即使一年有薪假也無法恢復。兩年後, 他毅然辭職, 懷念的不是學術成就, 而是曾在停車場那段單純、快樂的時光。
離開教職後, 他成為自由作家, 並深入研究「 職業倦怠」。2022年出版的《終結職業倦怠》(繁中版由游擊文化出版)獲得高度評價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。書中指出,「 倦怠」並非單一症狀, 而是一種光譜, 主要表現為身心枯竭、憤世忌俗、毫無效能。心理學家馬斯拉赫(Christina Maslach)依此設計了「倦怠量表」,廣為使用。
倦怠的根源
喬納森認為, 最容易陷入倦怠的往往是全情投入、鞠躬盡瘁的人,特別是有強烈使命感的職業,如教牧同工。倦怠多源自理想與現實的落差, 他以踩高蹺比喻:一支代表理想,一支代表現實, 若兩支距離過大, 必然摔倒。常見反應包括死守兩端、放棄理想、否定現實,或雙雙放下, 結果都導向倦怠。
現代工作環境更成為倦怠的溫床。工業化後, 工作量加大、報酬下降、缺乏認可, 勞工被視為成本而非資產。服務業興起後,情緒勞動取代了單純體力勞動, 員工需承受更多無形壓力。倦怠的根源在於六大壓力: 過重的工作量、缺乏掌控、報酬過低、社群瓦解、不公平、價值缺失。
馬克斯. 韋伯在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》強化了「工作即呼召」的觀念,但這也讓倦怠更嚴重,連韋伯本人亦深受其害。喬納森強調,若不修正資本主義下的工作觀, 倦怠難以避免。
倦怠有解
至於解方, 他沒有給出明確的步驟, 而是舉例梭羅在《 湖濱散記》中的隱居生活,以及本篤修會修士「 以靈修為主、工作為輔」的模式。他認為, 要真正終結倦怠, 需要重建願景:尊嚴來自於人的存在,而非產能或薪酬; 慈悲憐憫應優先於生產力; 人生目的應在生活與社群中實現, 而非僅在工作裡。
因此, 他提出「 後工作倫理社會」的方向: 縮短工時、保障維生工資、強調平等與自決,以全民尊嚴為基礎建立社群。書末他提醒:「每季獲利達標的價值, 比不上為達標而犧牲生活的人的價值。」
雖然喬納森的構想帶有烏托邦色彩, 但《 終結職業倦怠》仍具啟發性。它幫助我們理解倦怠的成因,提醒我們對自己與所愛之人的狀態保持敏銳, 以免陷入無聲的耗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