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紅姐,38 歲,男性。他男扮女裝,利用美顏濾鏡在網路直播吸引其他男性,並私下以免費「性服務」為誘因,邀約了超過 200 位男性與「她」發生性關係。期間他偷拍大量性愛影片,事後上網販售牟利。
這起聽來匪夷所思的事件,不但真有其事,還迅速引爆網路熱議。不僅擠進了台灣上個月 Google 熱搜排行榜前五名,還在許多國家的網路上,掀起風潮。
比真相更性感
有人模仿他的言行與髮型,形成一股「模仿風」;有人把自己的照片放進影片場景,帶來一波「彩妝風」;有人開始以訛傳訛,甚至把紅姐講成已經與超過 1600 位男性上床的60歲男性,創造一串「腦補風」。
其實,也有不少女性感嘆自己找不到男朋友,竟敵不過一位其貌不揚的「偽娘」,而出現了一輪「檢討風」;更有男性驚覺,紅姐之所以能吸引人,是因為他讓每位上門者都感到被支持、被陪伴、被接住,給足了他們「情緒價值」,進而引發了一 片「理解風」; 當然,還有一群努力剖析這場荒誕,為何會在現實社會中發生的「批判風」。
然而,真正引發熱議的,是有超過200位,本身條件看來並不差的男性,竟都如此受不了「誘惑」;甚至有些男性一見到「女」主角就驚覺有異,卻選擇不細究而繼續留下。彷彿那份被理解、被需要、被接納、被肯定,比「真相」來得更為「性感」。
孤單成病
無論是電話、視訊、社群媒體,還是即時通訊軟體,科技為人與人的聯繫,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;但諷刺的是,社會各界也早已紛紛示警,我們正處於人類前所未有的「孤單時代」。
聯繫變得極其容易的好處是,我們再也不需要像古人那樣,寫詩傾訴「千里共嬋娟」之情,只要一通視訊電話,就能千里一線,即時相見!
但壞處卻是,我們也不再像古人那樣,那麼渴望與人產生一段「但願人長久」的深刻關係,因為一旦習慣了隨時可得的聯繫,人們就難免失去珍惜並深耕關係的耐心。
在這樣的時代裡,只要有人願意認同「我之為我」、認同「我的本相」,那份稀缺的情感連結,就能迅速形成一股,對任何人都無比「性感」的魅力。
找自己
資訊爆炸、各種權威說法滿天飛,當代人每天都活在別人幫我們「定義我是誰」的世界裡。然而,真正願意陪伴人認識自己的,卻少之又少。甚至連相信每個人都是神「獨一無二的完美傑作」的基督徒,有時也懶得陪伴別人,去認識神所創造的那個獨一無二,完美的「他」,究竟有哪些與眾不同。而只急著用一句「你是神獨一無二的創造」,來替對方下定義,並要求別人要努力成為,那個教會認同,也與我們相同的「合格基督徒」。
於是如「多芬」(Dove)所提出的行銷廣告詞「我的美麗,由我定義」(Beauty on your own terms),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共鳴。但說到底,又有誰在渴望「定義自己」的過程中,不曾被那個千古大哉問「我是誰?」給困住呢?於是當一個「無論你是誰,我都願意把自己給你」的人,橫空出現在你的生命裡,那麼即便眼前的人,條件不符合期待,甚至擺明了是個騙子,那又如何呢?反正,「來都來了!」而且那份「被看見、被接住」的經驗,實在太真實、太稀有,也太性感了!
偽君子
教會啊!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,為什麼在這個極度渴望「被愛」與「找自己」的世代,願意走進教會這個本該充滿愛、能幫助人重建自我價值的地方的人,卻越來越少呢?為什麼從不說謊,又四處傳講「基督已經為我們白白捨去了自己」的教會,反而吸引不了人,而像紅姐這樣,用謊言包裝陪伴人的騙子,卻能輕易地「百人斬」呢?
或許,我們都該一起誠實面對一種令人難堪的可能性:「該不教會在支持人、陪伴人、接住人、包容人、理解人、接納人、肯定人這些事情上,做得比騙子還差吧?」「該不會我們所活出來的,比一個一眼就能被看穿的騙子所營造出來的假象,還更不像福音吧?」
有一種人,其實比明晃晃的騙子,更令人懼怕,那就是「我看不出你在騙,可是你其實從頭到尾都是假」的「偽君子」。「真騙子」易防,「偽君子」難測啊!就連耶穌都提醒我們,要「防範」假基督、假先知,可見這些「真騙子」是能夠「被防範」的。但耶穌卻用極重的重話,直接宣告了「假冒為善」的罪:他們像「粉飾的墳墓,外面好看,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。」(太 23:27)
活出基督
既然基督在為我們捨己的那一刻,並未先要求我們必須符合任何標準,就已經甘心把自己全然給了我們。那麼,我們這些自稱跟隨、效法基督的人,又豈能先設下諸如你要先受洗、你要先來聚會、你要先接受裝備這一類的條件,才肯伸手去愛、去支持、去陪伴呢?
既然愛的本質,是無需交換的付出,是願意先給而不求回報,那我們又豈能把「愛」變成一場,人們必須以「情感回應」、「舉手回應」或「信仰回應」的交易呢?若真如此,我們豈能在那些受傷破碎的人心中,留下任何真實的安慰與接納的痕跡呢?
既然基督從不預設門檻,就主動走進罪人之中,與他們同住、同哭、同行,那麼,教會又豈能把「我們以為屬靈的信念」,當作要不要靠近某些人,為他們付出、為他們而活,並與他們展開對話的判準呢?你我又豈能只在門內高唱真理,卻不在門外蹲下身子,與人同坐,進而活出那份捨己與包容呢?
該不會,真正陷在「我是誰?」這個問題裡,而亟需找到永恆解答的,不只是世人,也是教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