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找回牧師的日常與角色
「我一輩子都在服事,但現在,我連安靜禱告都覺得累。」張牧師說。
一輩子的服事
張牧師70 歲,是教會的創會牧者,服事超過40 年。
提到退休,他搖頭說:「教會還在過渡期,傳道同工還在學習,再撐一下就好。」但他的身體卻撐不住了。一次聚會後,他突然昏倒,送醫發現是輕微中風,住院期間轉入職能治療室。
「牧師早安!您今天精神看來好多了呢!」職能治療師親切地問候,「一定是上帝特別保守看顧您!」張牧師笑著說:「或許是上帝要我學會休息,知道祂才是神!」
「很好啊!但這次出院之後,您的生活一定要調整。飲食、運動、作息等,我看太多案例了,身體不是鐵打的。下次,不一定能這麼幸運。」職能治療師叮囑著。
職能治療:用有意義的活動帶來恢復
在牧者關顧中,心理諮商與輔導常被提起,但其實有另一個角度─職能治療(Occupational Therapy)。根據美國職能治療協會(AOTA)的定義,職能治療是透過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活動,幫助人在身體、心理或社會受損後,重拾參與並提升滿意度的專業治療方式。這些活動包括各樣興趣的活動,例如:種植花草、聽音樂、看場電影、逛逛街、打球、慢跑、旅行、手作DIY、找時間閱讀、喝一杯花草茶放鬆、與兩三位好友談心等。花時間做喜歡的事情,這樣的安排,也能成為療癒的起點。
職能治療強調「人—環境—活動」三者的互動關係,當其中一方失衡,生活品質就會下降。像是長期失眠、過度勞累、沒有休閒,雖未達疾病標準,但早已是失調狀態。
牧者角色多重 卻顧此失彼
從職能角色分析來看,一位已婚、有孩子的牧者,擁有許多職能角色:牧師、丈夫、父親、兒子、團隊領袖。但現實中,他們往往只專注「牧師」這個身分,其他角色則漸漸模糊,甚至消失。
許多牧者白天探訪、傍晚開會、深夜寫講章,還得應付眾多意見。即使台上充滿信心,台下卻可能將壓力發洩在家人或同工身上。師母默默扛下家庭,孩子從小缺乏陪伴。有的孩子甚至說:「我不喜歡教會,因為教會奪走了我的爸爸。」
從職能出發 重整角色與生活
職能治療並不複雜,重點在於重新安排生活與角色,讓人重新參與「過生活」。舉例來說:
● 身體欠佳者,可安排講台支援、建立健康作息、設定工作界線。
● 失去親人的牧者,可透過家庭聚會、懷念活動、出遊散心等,逐步走出心中哀傷。
● 靈命與生活平衡,則需重新建立與神親近的節奏,也安排家庭時光與休閒活動。
另外,請不要忽略「簡單陪伴」的重要性。我認識一位90 幾歲才決志信主的長輩,有好長一段時間家人們都信主了,唯獨他不想。因為他覺得家人都往教會跑,教會的人來家裡只找妻子,不理他。這份被遺忘多年的心酸,一直在他心中。這其實也是牧家和很多基督徒家人的心聲。因教會過多的活動,讓基督徒疏忽了對家人的陪伴,而失去向最愛家人傳福音的機會。
太多教會活動像無止境運轉的齒輪:主日、禱告會、小組、福音班、事工會議等。但這些安排背後,是否真的有角色分工?是否讓弟兄姊妹各按恩賜發揮?是否有人因事工而忽略了最親近的家人?
活出「生活的福音」
真正健康的牧者,懂得如何好好生活。不再逞強扛起一切,而是學會設立界線、有智慧地說「不」;願意陪伴家人,也願意停下來安靜在神面前,更願意傳承與成全。不只有台上的堅強,台下也有真實、美好的生命見證。
職能治療,不在多專業、用多少儀器,而是如何幫助一個人恢復平衡的腳步。重整的不只是生活,更是關係─ 和家人的連結、和自己的對話、也和神的親近。親愛的牧者,若你也在服事中感到疲憊,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:
「我,除了當牧師,還記得如何單純地愛神、愛人、愛自己嗎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