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撰寫的文章《把青春都給了教會,卻懷疑起信仰》,近日在港台教會間引起爆炸性轉發,觸及達20萬人,短短數日千次轉發、幾百則深度回應。這樣的網路現象,表示它的內容引起強大共鳴,更是對我們發出了深刻提醒:以服事行為塑造靈性品格的策略,正在快速失效!
許多牧者為「青年事工」,投入了大量時間與活動設計。然而,數據與現象都顯示,這種「節目與活動型」的牧養,雖有表面效度—人潮熱鬧、照片亮麗—但卻未必能換來長遠的忠誠與群體歸屬。外表的參與背後,青年們心靈空虛、界線模糊、疲憊卻無處訴說。
文章中描述幾個現象,相信各位不會陌生:
1. 不能說「不」。年輕同工從小被教導「有需要就要幫忙」,成為「萬能工具人」,但卻沒人教他們該如何健康地說「不」,好讓他人理解自己也有難處。
2. 拿掉服事,還剩什麼?疲憊與懷疑常被屬靈化的回應擋掉:「你要為主擺上」、「不要失去服事的心」,缺乏理解和陪伴。日積月累,年輕同工遲早會產生疑惑:當服事成為重擔,信仰還剩下什麼?
3. 身份動搖。信仰價值被各種服事綁定,服事一旦中斷,屬靈身份和歸屬感便產生動搖,感到被團體排拒。
以上現象對青年人而言,不只是情緒的困惑,更是認同發展的阻礙。心理學家Erikson強調,「青春期必須經歷探索與質疑,才能形成穩固的自我與信仰認同。」但華人教會的權威文化、面子文化與缺乏對話空間,讓青年人直接跳過探索期,進入「早閉型」信仰,造成信仰在外表看似穩固,卻在真實衝擊來到時,迅速崩塌。
我也理解牧者的擔憂,年輕人的質疑與探索,看似破壞秩序、威脅群體穩定。但今天的社會已不同於過去,外部資訊與價值觀的多元,單靠規則與活動維繫的信仰群體,已無法再在青年心中維持權威與歸屬感。
破局之道,不在於更精緻的節目,而在於牧養方式的轉向。
青年人渴望的陪伴,是有安全的提問空間,並承認質疑就是成長的一部分;容許爭議,才能讓軟弱與掙扎同時被群體接納。這大幅挑戰過往的「好壞二分法」思維。生命成長,需要摸索的時間。
「青年覺醒」不是威脅,而是邀請!請從「維持秩序」的焦慮中抽離,與青年的真誠同行。如此未來的教會將更有能力面對風雨,也更能讓福音在下一代,長成穩固而自由的信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