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東西方文化,千百年來愛情都為世人所歌頌,只是老年之愛,卻極少被提及。年輕時,人們談「情」說「愛」,有的愛得炙熱,卻抵不過幾年光景;有人一生沒說過「我愛你」,卻相濡以沫。有人說,在長年婚姻中,夫妻常只剩下「親情」。當年輕之愛進入中老年後,還能歷久彌新?或者早已盪然無存?
愛,是世上最好的藥物
日本是非常內斂且不善表達愛意的民族,但愛並非不在。2016 年有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《陪妳哼著歌》。故事描述丈夫歷經 4 次癌症手術,妻子則在丈夫第 1 次手術時罹患早發性(指65歲前)阿茲海默症。這個丈夫照顧妻子長達 12 年,在照料過程中,即便妻子一天天遺失兩人的回憶,漸漸變得如嬰孩般無法自理,但丈夫仍以無限的愛與包容,不時陪著熱愛音樂的妻子哼著最愛的曲子,兩人牽手走完一生。
在一次演講中,丈夫提到一次外出購餐回家時,發現妻子滿身泥巴。就當他想為妻子吸出嘴中穢物時,發現在妻子的意識深處,仍殘留對彼此的深情。即便妻子已無法自行吃飯,但對愛的渴求仍留存內心深處。愛,是世上最好的藥物。即便時光和回憶無情地流逝,看似杳然無蹤,但卻一直都在。
愛的三角理論
筆者在 2019 年 9 月的《航向月刊》中,曾提及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柏格(Robert Sternberg,1986)所提出「愛的三角理論」:
「親密」是彼此之間心靈的連繫感與親近感;
「激情」是生理上的吸引力;
「承諾」是彼此想一直走下去的決心。
這 3 種元素的比重,會根據不同人、不同的愛情階段,再發展出 7 種不同型式的愛情:
1.友情之愛:有親密感,彼此喜歡相處,也彼此信任。尚未發展出希望和對方永遠在一起的想法,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灌溉,有可能發展成為令人稱羨的愛情故事。
2. 迷戀之愛:彼此因外型、身材,或其他外在條件而著迷。但彼此間的連結,只有生理的吸引,而缺乏心理的激情。
3. 空洞之愛:彼此間空有婚姻的契約式承諾,但相處起來沒有親密感。彼此間沒有激情,只有義務。
4. 浪漫之愛:彼此投入在當下的激情和親密感中,要有多閃,就有多閃。但尚未想到未來的共同目標、婚姻計畫等較長遠問題。
5. 友伴之愛:彼此在一起多年,都願意一輩子照顧對方,也會一起分享生活大小事。對方的存在對自己非常重要,但少了愛情初萌芽時的浪漫與激情。
6. 愚眛之愛:憑著一股衝動步入婚姻,雙方均認為找到一生摯愛。但隨著日積月累的衝突或疏離,心中的親密感漸漸腐蝕,僅剩下生理的激情與婚姻義務。
7. 完美之愛:雙方彼此有足夠的信任感和親密感,最重要的是彼此都有攜手一生的決心,且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,這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式。
老年之愛更顯成熟溫和
許多邁入老年期的人,因看盡人世滄桑,故對絕大部份的事情,都比年輕時更看得開。然而,對愛的需求與因應方式,卻與年輕時相似。心理學家把 60 歲的人與 40 歲的人拿來相比,發現年長者比年輕人更期待浪漫愛情,只是昇華成為性衝動較少,而是更溫和且成熟的愛情。
老年時如果失去伴侶,不管是獨居或子孫滿堂,都會被孤獨侵襲。根據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安養院得失智症的老人,很可能因為「愛」而減輕症狀。
在前述影片中,丈夫的醫生友人也說過一段話:「你剛締造了醫學界奇蹟,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多活不過 5 年,幸運的最多活 8 年,但八重子(妻子)12 年後還能自己吃、咀嚼、吞嚥,還有情緒起伏,甚至會大笑,這是不可思議的事,這都出於你的細心照料。」
這段話不只證明出於愛的照料,有著神奇的祝福能力,也呼應了丈夫在自身演講時的陳述:「生活中的大小事,集結成了愛。而這份愛,源自於無限的心之泉源。」這也正說明,老年人因成熟應對過往經歷,而積累出來的力量,能經營出完美的愛。
雖然我們不知道電影中的丈夫,在真實生活中是否認識上帝,但身為基督徒的我們,很清楚上帝才是愛的源頭。「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。愛是不嫉妒,不自誇,不張狂;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動怒,不計較人的過犯;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。愛是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愛是永存不息。」( 參考林前十三:4-8)
基督教福音協進會與救助協會過去 8 年來持續發展的長者事工-「1919 旺得福」,將上帝愛的信仰巧妙融入長者的生命故事中,我們也期許長者在回顧生命歷程中的夫妻關係時,能在天父的愛裡重燃「親密」與「激情」,並願再次「承諾」:努力經營一份完美之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