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/6/6
 

台灣宣教140 年
鄭夙珺

自一八六五年英國馬雅各醫師到台灣南部宣教算起,台灣基督教已邁入一百四十年!為了緬懷先賢宣教足跡,凝聚未來宣教異象,在台灣及普世宣教道上開展新頁,國家祈禱早餐會籌備會特於九十四年六月四日(六)上午七點五十分假台北喜來登大飯店舉行「感恩•合一•宣教──台灣宣教140週年合一祈禱早餐會」。以下為會中所播映之「台灣宣教140週年影像」文稿。

壹、 台灣宣教前史 1624-1864

婆娑之洋,美麗之島

1624年,荷蘭人由熱蘭遮城 (安平港) 登陸台灣,統治台灣38年間,荷蘭歸正教會曾差派32名牧師及多位傳道師來台,傳教對象以原住民為主。但當時的傳教與政商權力並行,也就是傳教士兼任地方官員。因此荷蘭一旦失去了統治權,基督教也隨著統治權的消失而消失。

1626年,西班牙人進佔淡水及基隆,當時,天主教宣教士除對西班牙官兵實施例行的宗教事務外,也致力向基隆附近的住民,包含原住民、漢人與日本人,傳佈福音、設立教堂。西班牙在台 16年間,北臺灣約有4000人受洗,但1642年為南部荷蘭人所逼退。

1662年,鄭成功攻陷安平,荷蘭人退出台灣,而基督教也隨著荷蘭人一起離開台灣。從此到1865年,此200年間,是台灣基督教傳教中斷時代。

貳 教會宣教開始 1865-1894

我再一次與你立誓,就是痛苦至死,我一生也要在此地——我所選擇的地方,被你差用,願上帝幫助我。--馬偕 (1872.4.7)

1865年,6月16日,英國長老教會差派宣教師馬雅各醫師(Dr.James L.Maxwell)來台。馬雅各在台南市開設醫院,從事醫療傳道,開啟台灣南部教會的宣教,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始,更是台灣第一次接觸到西方醫學。

1866年,8月12日,宣教師宣為霖牧師為陳齊、陳清和、高長、陳圍4人施洗,並主持聖餐禮拜,這是台灣教會最早的初結果子。

第一位被差派來台灣的牧師叫馬大闢(Rev. David Masson),但他在坐船來台途中,於南中國海被大浪捲走。所以,第一位來台的牧師殉職了。

1867年,英國長老教會差派李庥牧師來台,他是第一個會講台語客語、第一位到東部、第一位推動婦女聚會,也是第一位留下聖詩歌詞在我們中間的宣教師,「我有至好朋友」就是他所寫。1879年李庥病死在台南,牧師娘繼續留在台灣,成為台灣第一位女宣教師。

1872年,3月9日馬偕由加拿大長老教會遣派來台灣宣教,這是北部教會宣教之始。馬偕於1880年在淡水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——「偕醫館」,以醫療傳道之精神,展開身心醫治及傳福音的事工,也常帶領門徒四處醫療傳道,「一手聖經,一手鉗」,足跡遍行北台灣,甚至推展到蘭陽地區,並延至花蓮。到1901年他逝世前,共設立教會達60餘所,施洗信徒幾達4000人,奠定台灣北部宣教的基業。

參 日據時代的宣教 1895-1945

「桑梓之地,義與存亡」--丘逢甲

1885年,基督教長老會在台南創設中學(即後來的長榮中學),後來又創設女校,是台灣最早的中學,其畢業生在日據時代皆為社會中堅。 1891年設立盲校,這是台灣特殊教育的開始。

1885年,巴克禮牧師創辦「台灣教會公報社」,發行台灣第一份報紙──《府城教會報》,即今《台灣教會公報》前身。為了解決文盲問題,使所有信徒都可讀聖經,他以羅馬拼音來譯寫聖經、聖歌及書刊。

1895年,台灣在馬關條約中被割讓給日本。初期日本對基督教懷有好感,教勢發展甚快,幾達一倍之多。可是由於日本政府對教會干擾甚多,致使教會與政府間時有衝突。日本在台後半期極力推動台灣人民皇民化,引起教會極力抗拒,結果迫使台南神學院關閉,台灣教會公報停刊,許多牧師、信徒入獄。

日據時代,封閉山地,不准任何宗教人士上山傳教。1945年後,教會才得以上山傳教,使原住民信徒大量信主。

日據時代中葉以前,僅有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,爾後有真耶穌教會從中國傳入,另1926年有日本聖潔教會傳入,即為後來的台灣聖教會。

肆 光復後的宣教 1946-1990

「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,因為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呀!」--孫理蓮

1947年,二二八事件引起台灣全島性的暴動與鎮壓,大批台灣菁英被犧牲,台灣早住民對國民政府的不信任長期壓抑在記憶中。台灣長老教會漸漸走入與受苦、被壓迫的族群認同的牧者關懷事奉中,產生頗具特色的本土神學。

1950年代大陸淪陷,國民政府遷台,新住民離鄉背井隨同來台,人心浮動,尋求心靈依靠。再加上各教派由大陸轉移來台,宣教士及宣教資源充沛,各基督教派如雨後春筍般在台成立教會,包括:浸信會、衛理公會、信義會、貴格會、行道會、神召會、聖公會、循理會、協同會、拿撒勒人會、錫安堂、宣道會、聖潔會、國語禮拜堂、安息日會、門諾會、靈糧堂、路德會、中國佈道會、召會等等。

光復後,有很多宣教士從海外及大陸來台。最先回台的外國宣教士,是孫雅各牧師。孫牧師一向重視山地傳教工作,為原住民翻譯聖歌和聖經。而牧師娘孫理蓮也常和牧師配搭,從事醫療工作,並組醫療隊醫治痲瘋病患,設立孤兒院和少年之家、待產母親之家、烏腳病院。

而最為台灣民眾熟知的宣教士,當屬1951年從上海轉至台灣宣教已超過50年的彭蒙惠博士(Dr. Doris Brougham)。她是最深入原住民部落的傳教士之一。早年在花蓮山地宣教,後來創立救世傳播協會、天韻合唱團、空中英語雜誌,贏得所有台灣民眾的尊敬,被稱為「2300萬人的英語老師」。

1951南北長老教會合併成立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」。

1954年,為紀念1965年宣教一百週年,長老教會發起「設教百週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」,經過十年的努力,終於在1964年底,達到教會466間、信徒十萬三千名的倍加目標。

1975年,蔣中正去世,教會借助國喪期宣揚蔣公信仰,加上當年葛理翰佈道大會,國、台語教會合作,掀起另一波佈道熱潮。

1970年代台灣長老會先後發表三個國是聲明,特別是1977年的「人權宣言」中,首次出現「台灣人民」、「獨立」等字眼,使得長老教會與執政黨關係惡化。1979年底發生美麗島事件,加上部分長老教會牧者在海外進行台灣人民自決運動,使得執政黨如芒刺在背。

伍 2000年福音運動: 1990年~2000年

200萬信徒,10000間教會,200個海外宣教士

1990年底由周聯華牧師與翁修恭牧師共同籌辦二二八平安禮拜,象徵國、台語教會聯合,以基督饒恕精神撫平歷史傷痕。禮拜中亦邀請政府官員出席,舒緩一度呈緊張狀態的政教關係。

1990年,各主流教派與福音機構在「公元2000年,1萬間教會、200萬信徒、200位海外宣教士」的宣教目標下,共同推動2000年福音運動。雖然後來未能達成目標,但卻成功打破宗派藩籬,透過共同目標,激起各教派積極傳福音、開拓教會的行動。

1990-2000年間,台灣教會蓬勃發展,10年間教會有很大的變化,包括:靈恩更新禱告運動興起、多元化佈道更加落實、群體佈道愈趨明顯、社會關懷與參與增加、小組教會方興未艾、敬拜讚美運動普及、大型教會掘起、海外宣教積極拓展。

2003年底統計,台閩地區共有基督教堂會4,057所。基督教會信徒(含兒童主日學)人數為781,415 ,佔五歲以上人口比率3.69%。到2004年12月止,從台灣差派出去的海外宣教士約有270位。

台灣教會走過140年,路徑充滿了上帝的恩典與賜福。然而,上帝的話說:「多給誰,就向誰多取;多託誰,就向誰多要。」因此,台灣教會的使命也是鉅大的。唯願台灣教會能早日完成台灣福音廣傳的職責,並承擔普世宣教的使命。

 

回首頁

 
 
   

Copyright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 版權聲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