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愛恨情仇本土劇
期數:2016/07
作者:夏昊霝牧師

本期關鍵字 李婉鈺

本期關鍵詞上月平均上升趨勢:暴增

* 本數據資料參考自「Google搜尋趨勢」(ht tp: / /www. google.com/trends/

灣人愛看劇。201512月號的《航向》脈動專欄中,我們就曾討論過台灣人寄情於戲劇的現象。從Google上個月的趨勢分析來看,佔據第二與第三名的搜尋關鍵詞,都與新上映的電影「出神入化 2」有關。而位居搜尋榜首的,則是「李婉鈺」這個關鍵詞。

李婉鈺是個台灣的政治人物,曾擔任過華航空服員與土木工程師的她,當選過第一屆新北市議員,第二屆選舉落敗,卻在2016621日,戲劇性地因有已當選議員被判「當選無效」,而以遞補之姿進入議會。但若你以為上個月,網路搜尋她名字的量暴增, 是由於這場「公主復仇記」,那你就錯了。因為隨著這個「關鍵詞」被大量搜尋的另有一個相關關鍵詞, 也是一個議員的名字─「劉建國」。隨著李婉鈺在臉書上貼上了一張照片,她與劉建國議員之間的感情,再次成為大家好奇的議題,於是大家開始搜著一篇又一篇,寫得跟本土劇劇情差不多的新聞報導。台灣人果然愛看劇,就連公眾人物,都是用看戲的角度被台灣的網民大眾欣賞著。

台灣人最愛的本土劇碼:情愛糾葛

若打開Google首頁,搜尋「李婉鈺」三個字, Google就會在「搜尋建議」中,自動把「李婉鈺 劉建國」兩個詞列為搜尋建議首選。不要訝異,既然Google有辦法透過大數據,統計所有人的搜尋傾向,自然也能把最多人搜尋的相關詞,列表出來給使用者參考。

「搜尋建議」功能設計的原意,是為了方便使用者不用打這麼多字, 因為只要一兩個字, Google就可以很靈巧的「猜」你要找的可能是什麼,並幫你把其他你可能會想搜的字都自動補上。但無庸置疑的,這功能也難免成了搜尋指標,暗示著所有人「別人有興趣的話題是這些,你或許也會有興趣喔!」雖然我們不能排除許多人可能是在這種暗示下,增加了Google的相關詞搜尋量,但Google這次統計出「李婉鈺」和「劉建國」兩個詞在搜尋上高度相關的事實,也一定程度的顯示出了台灣網民的「民之所欲」。

我們不需在此討論這些媒體大肆報導的「男女主角」,甚至「男女配角」間的是是非非,因為就算媒體報導都只是趨附市場需求的捕風捉影,我們也不難發現,這些充滿暗示的報導,其所擅寫與鋪陳的情節,處處都暗示性地告訴讀者,眼前正上演著一部大家最愛的本土劇碼:「愛恨情仇的錯綜糾纏」。偏偏愛看這些情節的人群,正是神呼召台灣教會去尋找的羊,這些羊多數仍在「羊圈外」,是我們的大牧人願意放下99隻圈內羊,積極出去尋回的對象。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有許多「圈內羊」,也鍾愛這一味。

冷事實、熱花邊

台灣新聞的綜藝化,早已有目共睹。當家家戶戶可收視的電視頻道動輒超過百台,甚至面對全民記者時代,新聞媒體要想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,靠的早已不再是「陳述事實」,而是「陳述觀眾有興趣的事」。因此若我們心中曾為綜藝化的新聞而難過,那我們更該為這些媒體,必須如此報導才能糊口的背後原因而心酸。

若在街上隨便問人,「你愛事實還是花邊?」相信大多數人都會不假思索地給出標準答案:「愛事實」!但諷刺的是,當台灣人下意識地拿起電視遙控器,漫無目的地遊走在眾多頻道間,很自然地就會停在那些精彩絕倫、充滿血淚的「新聞片段」中。於是無論從台灣新聞媒體的內容撰寫方式與取材傾向來看,或從Google搜尋排行的數據來看,都顯示出台灣人「不愛事實、只愛花邊」的偏好!

聖經中所描述過一個特質,或許正是許多台灣人目前所需要培養的:「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。」(哥林多前書十三:6)當公眾人物的私生活,被描述得比言情小說更精彩,卻沒人問「這些都是真的嗎?」的時候,擺在我們眼前的正是「喜悅不義、厭煩真理」的時代。人們越來越喜歡那些以「問號」結尾的標題,因為「問號一出、言責全免」,所以這樣下出來的標題,不但可以更聳動,更吸睛,還能因為只是合理懷疑,而避開言責。

務要傳道

哥林多前書十三:6「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」的反面描述,或許就是提摩太後書四:3-4「因為時候要到,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;耳朵發癢,就隨從自己的情慾,增添好些師傅。並且掩耳不聽真道,偏向荒渺的言語。」這不正是台灣今天的光景嗎?如果是,那麼教會真是責任重大,因為解決這世代問題的良方,正是「務要傳道,無論得時不得時,總要專心,並用百般的忍耐、各樣的教訓責備人、警戒人、勸勉人。」 並且「你卻要凡事謹慎,忍受苦難,做傳道的工夫,盡你的職分。」(提摩太後書四:25

台灣人或許真的比較喜歡愛恨情仇的灑狗血劇碼,但那背後躺著的,卻是「喜悅不義、厭煩真理」的社會集體意識。再往更後面看,或許我們該自我檢討的是,教會有在「盡你的職分」嗎?教會真的喜歡真理嗎?還是喜歡「花樣」多點?我相信多數人也會不假思索的給出標準答案:「教會當然喜歡真理!」但這是真的嗎?當教會希望吸引更多人來聚會時,我們是不是也會有意無意的,開始以「觀眾有興趣的事」為導向?當教會投放在傳講、活出、實踐真理的資源總量,已遠遠比不上投資在燈光、音響、投射螢幕的資源總量時,我們的教會是否也在無意間,染上了這個世代的社會病?被這個世代的「社會集體意識」所同化了?

 

就讓這期的脈動專文,停在上面這段的最後兩個問號中吧!或許不會因此吸引到更多閱讀目光,但至少可以辯稱「本文結論,僅為合理懷疑」。至於這個懷疑是否真的合理,只能交給你判斷了,因為「你」最清楚你教會的真實了,不是嗎?

 

脈動講道大綱

翻轉吧!教會

何西阿書七8-16

一、攙雜:與外邦人難以分別的信徒生活。

二、外邦人吞吃他勞力得來的:因為他求告埃及、投奔亞述。

三、頭髮斑白,他也不覺得:因為他總做無效的求告。

四、讓我們一起成為「翻過的餅」,重得盼望(何西阿書十一:8-9

﹡本信息建議大綱,供教會牧職同工,依教會面對時事之需要,自由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