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化解家庭壓力--調整認知增加社會支持
期數:2009/12
作者:王美媛
        俗話說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」,意思是指每個家庭都有其面對的挑戰或難題;若家庭長時間面對問題,又得不到調適之道,就會形成家庭壓力。
 
        我的母親年事已高,子女均成家立業。她到子女們的家拜訪時,常說現在跟以前不一樣。以前能吃飽就不錯了,而現在的家庭連孩子學不學美語都有壓力。老人家覺得雖然面對同樣的情境,卻產生不同的問題,可見家庭是受大環境牽動,而非單獨存在的。所以,在理解家庭壓力與因應時,必須思考大環境的脈動與情境。
 
        家庭壓力模式
 
        Pauline Boss提出影響家庭壓力的因素:一、外在脈動是不可控的;二、內在脈動則是較可控的。
 
        外在脈動:指的是來自外界的壓力,如228事變、國際金融海嘯等所引起的家庭壓力。當家庭壓力產生時,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家庭會有不同的認知;如家有青少年和預備退休前面臨失業的家庭,他們所產生的壓力是不同的,這是「發展的脈動」。個人的體質受遺傳因子影響,也就決定家庭成員能否長期承載壓力情境,這是「遺傳的脈動」。20年前,社會文化對離婚的狀況是不易接受的,孩子在學校也不敢承認自己是單親家庭,但現代社會對離婚及單親家庭的看法不同以往,這是「文化的脈動」。
 
        內在脈動:指的是家庭內部功能、規範、認知、價值觀、信仰或情感表達等。相對於不可控的外在脈動,內在脈動是有彈性、較容易改變的。
 
        Reuban Hill提出了「家庭壓力模型」,認為A(引發事件)、B(家庭可獲得的資源)、C(家庭對事件的解釋或認定),三者相互影響,決定X(壓力或危機程度)(見下圖)。家庭/成員對於壓力的反應大小,端視三個因素而定:一、事件大小;二、家庭/成員對壓力的認知;三、家庭/成員面對所擁有的資源。在上圖中,事件、情境是指引起家庭壓力的來源,學者們將家庭壓力源分為六個向度:1.內在的、外在的;2.正常的、非正常的;3.模糊的、非模糊的;4.意志的、非意志的;5.長期的、急性的;6.累積的、獨立的。
 
        為了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家庭壓力與管理,我們可以試想一個畫面。事件如石頭,家庭似水池。石頭被擲入水池中,水池因此產生了波動。然而,水波的輻度大小會因水質的不同而不同。同樣的石頭以相同的速度投入水池中,黏稠的水質產生的漣漪幅度較小、速度較慢;清澈的水質產生的漣漪幅度較大、速度較快。換言之,當家庭面對壓力時,改變認知或提供的資源多少,會改變壓力程度的高低,減緩家庭危機的產生。
 
        以利米勒的錯誤評估
 
        但問題來了,學者們的說法與概念要如何運用到生活上?我們來看一個熟悉的例子就能了解。
 
        士師時代國中飢荒(路得記一:1),伯利恆人以利米勒的家也受到大環境波動(飢荒)的影響。面臨這樣的壓力時,以利米勒的評估是,摩押地有資源,可以滿足生活所需。於是帶著妻兒離開所應許之地—猶大,到外邦摩押地去生活(路得記一:2)。
 
        這個家庭的優先價值觀是:生存是重要的,留在耶和華所賜的應許之地是次要的,所以舉家遷移。以利米勒的看法是,雖然離開家鄉,但若親朋好友能相聚一堂,一起敬拜耶和華、彼此照應與支持,社會支持系統是足夠的。好像現代的華人、日本人、韓國人,移民到國外,一定會與同族人聚在一起。這都是基於社會支持的需求。
 
        但是以利米勒的評估錯誤,這個家庭到了摩押地後,面對的不只是外邦信仰、價值觀與新生活適應的壓力,同時也缺乏社會支持系統。結果,當這個家庭連續遭遇三個持家的男人死亡時,妻子拿俄米及兩個媳婦除了面對一般所公認的最高個人壓力指數─配偶死亡外,同時還得面對如何生存的壓力。
 
        路得如何因應家庭壓力
 
        這三個寡婦如何因應生活壓力?首先,拿俄米得到了一個資源(資訊是一種資源):「因為她在摩押地,聽到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,賜糧食與他們。」(路得記一:6)就與兩個兒媳起身從摩押地歸回。拿俄米同時也打發兩個媳婦,要她們回娘家去。但媳婦路得回應(路得記一:16─17):「你往那裏去,我也往那裏去;你在那裏住宿,我也在那裏住宿;你的國就是我的國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你在那裏死,我也在那裏死,也葬在那裏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,不然,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!」
 
        這是路得的回應,一個外邦女子因著認同夫家的信仰作的決定,也因著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,成就了耶和華對亞伯拉罕的應許,與對世人的賜福。
 
       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,回到應許地後,路得先改變自己是摩押人的認知,認同婆婆的信仰,然後因著調整了信念,產生了改變的行動,而得以因應家庭的壓力。
 
        回歸之後,他們得到來自親族的生活支持。拿俄米要路得到波阿斯的田裡拾取麥穗,得以生活。而波阿斯不但交待僕人准許路得拾穗,不得羞辱、欺負她,甚至還能喝僕人打來的水(路得記二:9)。這不只是物質生活上的支持,還是情感上支持,更是對無助寡婦的尊重,這些支持是她在摩押地沒有得著的。後來波阿斯娶了路得,生下大衛的祖父,而後有大衛的後裔─耶穌基督的誕生。
 
        從聖經學習化解壓力之道
 
        歷史繼續發展著…,現代家庭同樣面對不同的壓力源,而有信仰的我們當然也不能倖免於外。因此我們如何從家庭壓力模式中看到化解壓力的端倪?如何從聖經學到因應之道?
 
        一.調整認知

        1.我的主人
 
        詩篇的作者宣告:「耶和華是我的牧者,我必不致缺乏。」面對家庭壓力時,我確信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嗎?相信依靠耶和華的不致缺乏?還是我是信,但覺得很無力?又或是我信,但信不足?是上帝掌管主權?還是壓力掌管主權?
 
        2.我的眼光
 
        保羅說: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。」我確信我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?我是愛神的嗎?若是,就能曉得萬事(包含各樣的壓力),都可以互相效力。而神叫這些事互相效力,是要讓我們得益處(用神的眼光看益處)。
 
        二、增加社會支持

        1.增能的家庭關係
 
        每個人都有家,但不見得每個家庭關係都是有功能,或是互相支持的。「耶和華是我家之主」是家庭能力的最大來源。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。」(尼希米八:10)要讓家有支持、有愛的功能,就先要讓自己成為依靠耶和華的人。
 
        建立家庭關係最大的關鍵在於傾聽需要、支持與鼓勵。這樣說很容易,但在執行上卻要堅持。牙咬到嘴唇的機率遠遠大於咬到腳趾,關係越親密,就愈當謹慎關係的破壞力。
 
        2.教會是最大的社會支持力
 
        從事社會工作及家庭服事近25年來,處理過無數家庭面對壓力的情境或引發的個人問題。大部分個案在處理的當下,個人都有改善與改變的認知及動機,但回到所處環境後,常常問題又再出現,甚至惡化。可見家庭與環境的支持力,對於問題的因應與改善是極有影響的。
 
        耶穌離世前交待門徒:「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、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。」教會主要在實踐耶穌的教導;也是信徒學習彼此相愛的最大支持力。比爾海波斯牧師(Bill Hybel)說:「教會是世界的希望!」教會當負起「愛鄰舍如同自己」的責任,安慰、造就、勸勉有需要的人或家庭;信徒也當負起落實「不可停止聚會」、「總要彼此相愛」的責任。不可遠離這個教會大家庭,並在這大家庭中學習相愛,讓教會成為家庭的最大支持系統。
 
        禱告神賜福台灣每一個教會,讓神的憐憫與慈愛,藉由教會傳到每個面對壓力的家庭!特別是88災區的家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