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
期數:2019/11
作者:社服部家發組主任 張怡玫

近日,有位女性長者向我抱怨媳婦照顧孫子女的方式非常糟糕。讓我不禁想到,為人子女,從孝順父母到奉養父母的過程中,同時也經歷了兒童期到青少年、青年、中年、壯年的不同歷程。

聖經說:「人要離開父母, 與妻子聯合, 二人成為一體。」家庭的權力核心也不免隨著子女成長、成立新家庭而轉變。

每個人都會老, 高齡父母更是正經歷著「急速老化」的過程。但身為子女者,卻因為沒有「老過」, 而很難體會父母的感受。現代人平均壽命已達8 0 歲,如何孝順老化中的父母,已然成為現代家庭的一大挑戰。現在,就讓我們來聊聊「孝順」這檔事吧! 

孝與順的衝突 

華人文化將「孝」與「忠」並列為至高的德行,「不孝」被視為人倫大忌。現代為人子女者,很多認為要有「孝」心,不一定要有「順」行。
 
偏偏高齡的一代在「聽父母的話,要孝順父母」的思想框架中成長,認為「不順」,就等同「不孝」。究竟「孝」與「順」之間,是否能劃上等號?
 
從為人子女的角度來看,「孝」分為消極面和積極面。消極面是保護自己,不讓父母擔心;積極面則是主動關心、維護父母的安全,及順應父母。二者之間的衝突,在於:順與不順。「順」代表絕對的順從;「不順」則代表相對的判斷與選擇。
 
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,隨著生活空間與人際的擴展,開始產生自我價值的判斷,也影響行事為人。當為人子女心中天秤的二端,一端放順從父母「權力」,另一端放自我價值(真理)的判斷,就可能發生明明有滿滿「孝心」,卻做不到絕對順從的「孝行」,致使心底深處懷惴淡淡的歉意,卻苦於找不到平衡點。
 
而父母,特別是高齡父母,心中所產生的自我語言是:我的孩子不孝,是不是我教養失敗?孩子這麼不孝,我活著惹人厭,早點走了算了…。
 
這些負向的自我對話,在高齡父母心中,從「孩子不順」「孩子不孝」→「我不好」→「我死了算了」→ 出現「身心症狀」→ 併發「生理疾病」→ 爆發「精神疾病」,而長期處於負向的身心狀態。一旦父母心中啟動這樣的程式,壽命就會縮短,而子女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危害父母的「罪魁禍首」,而導致衝突不斷發生。
 
同理心的回應
 
幸好,這樣的衝突並非無解。影響「孝」與「順」的重要因素,不在於「權力」VS .「真理」,而在於「同理心」。「同理心」包括傾聽、理解,及適當的回應。尤其對高齡父母而言,身心的退化致使決策容易產生不夠周延,甚至不了解因自己的不當決策所耗費的人力、財力,及時間成本。
 
為人子女者需要明白,就孝順的角度而言,這些成本的支付,都是「必要的浪費」,是讓家庭和諧的「必要支出」。「同理心」在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呈現的,就是「孝心」加上「順行」,這才是真實的孝順。
 
回歸家庭
 
隨意在google 搜尋「老年」、「老化」,出現的多半是「體衰」、「照護」、「老年生活」、「退休規劃」等字眼,鮮少提到「家庭」。然而隨著老化的歷程,長者會更多「回歸」家庭。這樣的「回歸」,指的是「家庭關係」,而非單指照顧層面。因此「長者家庭」,也隨著社會老化的加劇,而成為需要被重視的議題。
 
「家庭」的議題,總是外人最難介入的,有誰願意在人前談論自己的「家中事」?更何況是長者?本會於2 015 年開始「旺得福俱樂部」—長者家庭社區宣教事工,以「健康促進」為議題,吸引長者願意「踏入」教會,在逐漸信任的關係中,從照顧身體到照顧心情、照顧關係,進而到照顧家庭,最終進入信仰。旺得福期待讓長者,在全人(包含身、心、靈、群)的健康促進活動裡,完成自我統整,及生命中的「四道」(道愛、道謝、道歉、道別)。
 
許多長者在參與「19 19 旺得福俱樂部」的過程中,經歷了與家人和好,並恢復美好的家庭關係,這也是教會開展長者事工的價值所在。耶穌願意放下圈內的9 9 隻羊,去尋找圈外的那1 隻迷失的羊。社區中許多長者,也許就是那隻迷失的羊。只要得著1 位長者,就能得著1 個家庭!
 
願台灣教會能更多看重社區的長者事工,不是為了得到資源,而是為了更貼近耶穌的心,進而完成大使命與大誡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