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2019宣教異象之旅 II —大馬之旅
期數:2019/10
作者:文:夏忠堅牧師、Grace 圖:2019宣教異象之旅


17. AUG
教會的未來在原住民—東馬巴色會

20年前,6層樓高的巴色會「主教樓」,在一片稻田中是最醒目的地標。如今,主教樓已被鄰近住宅、工廠擠得失去地標的功能,但巴色會的宣教卻仍不停息地擴展中。
 
黃忠良會督、中文大會會牧鍾希明牧師、會友領袖,及4位從事農業宣教的養燕專家,在主教樓前接待我們。沒有什麼客套話,黃會督直接了當地說:「我們巴色會正面對三項挑戰!」他進一步分析說:
「我們分為中文、英文、國文(馬來文)三個大會。中文大會有43個堂會、78位傳道、7位神學生、30,500位信徒;國文大會有135個堂會、57位傳道、9位神學、28,000位信徒;英文大會有11個堂會、15位傳道、1位神學、3,500位信徒;總會友數總共是62,000人。」

所謂「國文大會」,其實就是原住民大會。原住民教會數是華人教會的3倍,信徒數比華人教會少,傳道人更是明顯不足,但黃會督卻斬釘截鐵地說:「未來巴色會的宣教關鍵,就在原住民教會!」

巴色會建立於1882年,當時英國殖民政府自中國廣東招募農民來沙巴開墾,其中有10幾戶是巴色會信徒,於是就在此建立教會。後來隨著移民的擴展,巴色會也在各地客家群族中建立教會。

1956年,巴色會開始向杜順原住民傳福音,建立教會。然而在執政者有策略地藉著法律、教育、政治、媒體、商業、傳教等推展穆斯林化之下,巴色會(也是所有教會)的發展,正面對3項挑戰:

◇◇◇◇◇◇◇◇1.鄉村伊斯蘭化的政策◇◇◇◇◇◇◇◇
政府以改信伊斯蘭獲取生活補助、身分證改標註信仰伊斯蘭、與穆斯林通婚改信伊斯蘭、公辦幼兒園、公辦學生宿舍等方法,快速推展原住民伊斯蘭化。因此教會必須投入資源開辦幼兒園、學生宿舍,也要教育原住民辨識伊斯蘭化的各項問題,以培育維護信仰的能力。

◇◇◇2.確立教會發展必須以原住民為主的異象◇◇◇
馬來西亞基督徒大約有300萬,其中100萬在西馬、200萬在東馬。東馬基督徒中,有67%是原住民。全馬來西亞的貧窮人中,有60%是沙巴原住民。

華人僅佔沙巴人口的20%。綜合這些訊息,沙巴宣教未來應以誰為主?當然是原住民!原住民是土地的原主人,身份不會被挑戰(不像華人總被視為外來者);原住民與馬來人人口的成長率相當(不像華人成長率低);原住民可以與馬來人站在對等地位關注公共政策。因此,沙巴教會要確立異象圖畫:教會未來發展必須以原住民為主。

◇◇◇◇◇3.建立自立、自傳、自養的教會◇◇◇◇◇
過去向原住民宣教,常運用「福利宣教」模式,提供經費、設備、人力,以致造成依賴心態,產生依附的價值觀。而未來宣教可以傳授知識與技能,改變原住民的依附心態,協助建立產業行銷系統與市場;以夥伴身份與原住民教會陪伴同行,以建立「賦能宣教」的模式。

黃會督說:「我們要開放華人教會學校給原住民就讀,加強他們進入大陸華人市場的競爭力。」黃會督不是在為宣教旅行團簡介巴色會的狀況,他是為我們上了一堂精闢的宣教策略課。

18.AUG之一  聖公會諸聖齊敬拜

昨晚,我們參加聖公會諸聖堂的華語崇拜。會前禱告一開始,就用方言禱告。敬拜團、鈴鼓舞團帶領詩歌敬拜,活力十足。除了幾次啟應式短句禱告外,完全看不出來是聖公會的崇拜。參加聚會的,大都是年輕人。

今天早上,我們參加聖公會諸聖堂的客語崇拜。牧師、司會、讀經員、司禮襄贊、詩班,都穿著不同樣式的聖袍,在進殿詩中,襄贊員高舉十字架、聖經,引導牧師、司禮襄贊、詩班魚貫而入。接著敬拜團、鈴鼓舞團帶領詩歌敬拜,也一樣活力十足。之後是傳統的禮文、禱文、認罪宣赦、讀經。

禮儀敬拜以客語進行,主日信息雖由夏忠堅牧師以華語傳講,但並不需要翻譯。信息後是聖公會式的聖餐禮,信徒依序到聖餐檯前跪領餅沾酒的聖餐,莊嚴肅穆。整場敬拜,既保有聖公會的傳統禮儀敬拜,又揉合現代音樂舞蹈的讚美敬拜,渾然一體,沒有扞格,充分展現「聖而公的教會」、「諸聖齊崇拜」的氛圍!參加客語崇拜的,各層年齡都有,但以年長者居多。

主日崇拜後,凌啟文法政牧師向團員們介紹沙巴的社會與教會狀況。凌牧師指出,教會對原住民的處境回應得太慢,相對的,天主教的處境化宣教就比較成功。他們在原住民中的堂會數與信徒數,都遠比基督教多。在沙巴穆斯林化的政策下,許多原住民在貪小利或無知狀態下被註記為穆斯林教徒,華人教會需要學習去愛原住民、愛穆斯林。遺憾的是,華人常常選擇逃避,或移民他國,或單顧賺錢。

不過,沙巴聖公會已有所醒悟,多年前就開始積極向原住民宣教。目前沙巴聖公會的原住民堂會佔70%,華語堂會佔20%,英語堂會佔10%。華語堂會中,也都有華語、英語、馬來語的聚會。聖公會組織中沒有分群組與語言,目前的會督是嘉達山杜順族的原住民。在沙巴,聖公會、巴色會、衛理公會有相當好的合作關係;亞庇有同工聯禱會,
也常有聯合聚會或節慶活動。

18.AUG之二  全人關懷協會彌迦學院

搭大巴士來到亞庇郊區的Kinarut,我們在這裡換乘四輪傳動客貨兩用車,在石頭路上顛簸爬坡,來到馬來西亞全人關懷團隊所設立的「彌迦學院」。彌迦學院座落在遠離市區的山坡上,兩座兩層樓的木屋有如遺世獨立的隱居所。一入屋裡,映入眼簾的是屋主許弟兄預備的滿桌榴槤、紅毛丹、山竹、蓮心果。

全人關懷團隊於2009年來台灣勘查88水災的救災行動時,認識了救助協會的救災團隊,後來與救助協會結盟,並轉移救助協會的服務項目到馬來西亞。全人關懷團隊以「7979」為代號,目前在121間教會設立「7979服務中心」,開展了急難家庭救助金、弱勢兒童陪讀班、食物銀行、災難救助等服務。也引入GLS領袖高峰會、PK牧家子女營會、單車募款等活動。

2012年,全人關懷團隊領受了「向東前進」的異象,願意順服上帝心意,更深關注西馬東海岸與東馬的需要。在幾次東馬短宣後,東馬原住民的需要即明顯地呈現在眼前。

東馬原住民在經濟、社會、教育上相對弱勢,雖然教會與基督徒不少,但傳道人卻極度缺乏。相對的,華人教會是資源比較充足的教會,理應在基督的愛裡,以「行公義、好憐憫,以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」來對待原住民。因此,全人關懷團隊即以「彌迦書六:8」為使命宣言,設立了彌迦學院。

彌迦學院招收18歲以上華人青年,以10個月為期,訓練他們學習跨文化宣教。學程的設計是:4個月跨文化宣教培訓、3個月駐紮原民村落服務、2個月國度事工志願服務(參與服務原住民福音機構的志願服務)、1個月巡迴分享見證(以激勵跨文化宣教,並傳遞東馬原住民的需要)。

跨文化宣教培訓的要旨,是要栽培華人青年從城市跨越到鄉村;從華語跨越到馬來語;從給錢跨越到給人;從西馬跨越到東馬。課程設計涵蓋傳福音、教導、公義、憐憫、環保等課程。學院的訓練模式是即學即用,可以即時在原住民部落中執行兒童陪讀班、健康生活班、青年激勵營、中學生補習、兒童佈道、信息分享等服務。

原漢同行 台馬協力

彌迦學院由年輕的吳加恩夫婦負責,另搭配一位原住民女同工。「雖然培訓時間很短,但是我們的目標是要培養青年得著宣教的心、神學的腦、服事的手。」加恩弟兄身形纖瘦,但說起話來卻豪氣十足。他原來在新加坡擔任電腦軟體工程師10年,去年與新婚妻子一起委身於學院後,即住到山上部落,沒有網路、沒有自來水、不擅馬來語、不會開車。但經過1年半的調適,現在已習慣沒有網路的生活、會儲蓄雨水山泉水、可以用馬來語講道,也可以開四輪傳動客貨車上下山了。

「台灣教會與彌迦學院可以有很多機會合作,我想至少有3方面:1.在我們的『原漢同行』計畫上同行;2.以差傳奉獻支持大馬原住民宣教計畫;3.引介台灣成熟的農業科技幫助原住民改善經濟。」加恩弟兄很懇切地呼籲著。

不只是呼籲,其實這的確是可行的跨文化宣教行動。聽完加恩弟兄的分享後,團員們再次分乘5部四輪傳動客貨車,去到離彌迦學院最近的村莊Kiapu。教會的年輕傳道與半數信徒早已聚集在小小的禮拜堂內,等候林信仁牧師講解黑水虻養殖—生質廢棄物轉化為資源。與會者興沖沖地提問,還討論來台灣實地學習的可能性,看來台灣的確可以與沙巴更進一步建立宣教的夥伴關係。
(本文未完,下期待續)